日子过得飞快,感觉元旦刚过没多久,一眨眼已到2月,2月3日,就是立春节气。按照干支历,立春为一年之始,过了立春就算进入辛丑牛年了。庚子鼠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大家都觉得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比什么都重要。新牛年来了,希望朋友们注重身体、科学调养,开启健康新征程。 立春,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象征着冬的结束、春的起始,大地复苏,阳气回升。立春后,天气转暖,万物充满了勃勃生机,也是一年中养生的重要时期。正所谓“春争日,一年大事不宜迟。养生时,一年健康少生病。” 对于养生,有人觉得理论充满、有点深奥,其实不然,养生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哲学底蕴,来源于实践积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养生提倡顺应天时、因时而动,像春季养生就要依照季节特点,抓住“调肝养阳”两个要点,否则,就会逆时而为,不仅无益健康,反而对身体有害。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健康和自然四季是相对应的,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树木花草开始生长,在五行中春季属木,而人体的五脏之中肝脏也是木性,为阴中之阳,所以春气与肝气相通。刚刚过去的冬天,人们衣着厚重、使用取暖设备来抵御寒冷天气,体内郁积了不少内火、燥热,春季始临,人的肝气开始旺盛,亟须排内火、排浊气、畅气血,调养肝脏。《黄帝内经》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季气候转暖,阳气升发,万物生长,人体应顺应天地阴阳之气,适当调摄,以宣达、生发阳气。 中医养生理论来源生活,内容丰富,养生实践也不像传闻中的烦琐复杂、易学难通,只要在日常生活中适当注意饮食适宜、日常作息、自我调护等,就能实现调养身体、延年益寿的目标。 要把握、落实调肝、养阳这两个春季养生要点,关键是日常生活中须从以下方面注意做好调养: 衣着主张“下厚上薄” 谚语云:“春不减衣,秋不戴帽”,立春时节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此时人体的毛孔也正处于从闭合到逐步开放的过程,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如果穿得少了,一旦遭遇寒凉的侵袭,毛孔就自动闭合,体内的阳气得不到宣发,以致出现“阳气郁闭”。风是春天的主气,春风既扫荡寒冷,又荣生万物,但风邪也是致病的首要因素,“风者,百病之长也。”人一旦受风邪就会出现感冒鼻塞、头疼等症状。防寒保暖御风仍是立春养生的重点。 作息提倡“晚睡早起” 《黄帝内经》记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立春以后日照渐长,在起居方面也应顺应日照变化,相对冬天来说晚一点睡、早一点起,以利于阳气的生发。人体气血亦如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这就要求我们克服倦怠懒睡的习惯,适当夜卧早起,增加室外活动,舒展形体,畅通血脉,以助生发之气。 饮食讲究“忌酸忌辣” 春季饮食调养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忌食酸收之味。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其脏腑所好,即“违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同时,尽量少吃羊肉、狗肉,油炸、烧烤的食物,以及麻辣火锅等过于辛辣的食物,这些食物都会损耗阳气,导致上火。 情绪注意“气机调畅” 肝主疏泄,具有疏通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以维持平衡的作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可见,肝与情绪密切相关。春季养生以疏肝气、养肝血为要,侧重调节情绪,注意“气机调畅”,勿让肝气郁结。 调护推崇“简单易行” 个人调护以“简单易行”为原则,唯有如此,方能持之以恒,演化为日常生活方式。比如,可多伸懒腰,伸腰展腹,需要全身肌肉用力,并配以深呼吸,有吐故纳新、行气活血、通畅经络关节的作用,可以激发肝脏机能,使肝脏得到“锻炼”。 “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也是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每天看电视的时候,可以敲打、按揉、拉伸肝经;有条件的,可行穴位艾灸,每天20分钟以养肝护肝。 顺天守时,天人合一,是中医养生的最高准则。遵循四季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方式,以春季为始,持之以恒,一定会开启健康新生活。 作者简介:彭建 医学硕士,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副主任中医师。现任萍乡市妇幼保健院院长,萍乡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名誉会长,江西省健康服务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妇幼健康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