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在市政府公布的 关于萍乡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2020年度考核情况的通报中, 我区荣获全市县区一等奖(第一名)! 见“圾”行事,久久为功。 去年以来, 湘东区全力在党政机关、学校、 医院等多地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率先在滨河新区、春风小区等多个小区 开展分类工作试点, 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定四分 系统推进层层压实责任 ▲垃圾分类投放点 ▲市场化运作 ▲分类处置 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湘东区2020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点》等一系列文件,以“四定四分”模式,系统推进层层压实责任。 建立“分类收集”规范--四分模式。明确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即实行“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的四分类标准;规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设置;先从党政机关、学校、卫生系统率先实施,稳步拓展强制分类实施范围。 建立“分类投放”规范--四定模式。定时规范垃圾投放,解决垃圾存放时间长、产生臭味等问题;定点设置垃圾桶,解决大量分散垃圾桶的管理难问题,便于集中管理、集中收运;在集中投放点安装1个垃圾分类屋,试点先采用简易非智能分类屋,解决原来投放点脏、乱、差的问题,便于集中投放、集中清洗,不容易产生臭味;在垃圾分类屋设定四个岗位,即巡检员、志愿者、管理人、监督人,分别承担生活垃圾分类检查、引导、管理和监督职责,确保居民有序、准确投放。 建立“分类收运”规范--市场运作。明确收运主体,由区环卫所组织三方公司实施,构建了四分类直运体系,启用密闭、环保、高效、智能的垃圾收集运输车辆;明确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要求,加强保洁收运人员培训、管理,提高生活垃圾运输精细化管理水平;明确作业规范,做到一天两次,日产日清,杜绝混收混运的问题。 建立“分类处置”规范--市场运作。建设厨余垃圾处理站,对厨余垃圾进行发酵处置;通过中节能发电厂对其他垃圾进行焚烧发电,确保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日产日清不积存;完善有害垃圾回收网络,有害垃圾暂存堆放,达到一定数量送往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建立废弃纺织品回收渠道,将可回收物进行再生利用,提高废弃品资源化利用水平;开展大件垃圾回收服务,辖区所有居民家庭、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办公场所产生的大件垃圾,包括各种旧家具、旧家电、旧自行车等,实行预约上门回收,定点投放,集中处置;实行装修垃圾袋装化,定点分类投放,达到一定数量统一送往装修垃圾填埋场处置。 严督实导 深入街巷跟垃圾“较劲” 在湘东的大街小巷,时常会出现一群“神秘人”,他们一路走一路看,并不时往垃圾桶里翻看垃圾,用手机进行拍照——原来,这是区垃圾分类督导组正在督导垃圾分类情况。 垃圾分类工作全面铺开以来,区城管局出台了《湘东区2020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办法》,联合区创建办、机关事务局共同督导考核,采取定期考核和随机抽查的方式,深入街巷、小区、城中村、农贸市场等地随机抽查,通过翻、看、查、问的方式,对居民垃圾分类情况进行全方位记录、考核。同时,对考核结果进行通报、惩戒并限期整改反馈,真正实现以考核促整改、促提升。 全民参与 引领垃圾分类新时尚 以宣传为纽带,发动全民参与。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微信等平台进行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营造浓厚氛围;统一印制《湘东区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作为垃圾分类工作参与者的标配培训教材;建立学校垃圾分类宣传的主阵地,依托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大平台,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垃圾去哪儿等活动,搭建学校——学生——家庭垃圾分类互动体系,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 同时,积极发动楼栋长、志愿者、农村(社区)社会治理综合体、业主委员会、物业等骨干力量,他们通过微信、聊天等方式,引导广大居民自觉分类、正确分类,形成自己的事自己办、自己的家园自己爱护的内在动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并在共同参与中得到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