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监管、便捷查询、数据分析、精准服务……当“互联网+”思维融入基层监督,大数据运用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社会治理不断朝着现代化、高效化、精细化迈进。近年来,安源区结合廉洁萍乡建设,充分运用数字化、智慧化手段,创新监督方式、畅通监督渠道,打通线上线下信息实时共享的“堵点难点”,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廉洁萍乡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群众获得感成色十足。 01.码上监督——权力运行更加阳光 “DING”,安源镇跃进村老李头的手机响了起来,他拿起一看,是本村钉钉群内发来的消息,“村民朋友们,这是2月份村级财务支出情况,请各位村民及时查看。同时,在村委会门口的公示栏内也进行了公开,欢迎各位村民监督。”老李把照片放大,一项项开支一目了然。自“数智安源”平台建立以来,老李早已习惯了这种“打开手机、村级事务了然于胸”的监督方式。安源区从规范村社“三务”公开着手,通过聚焦“小微权力”、依托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在全区118个村(社)推行“线上+线下”同步公开模式,各村(社)在固定公开栏进行“线下”公开的同时,将村级“三务”情况在“数智安源”钉钉群以及村社廉洁工作平台微信群进行“线上”发布,群众通过平台可随时随地查看,基层监督实现了从“墙上”到“码上”的转变。 此外,为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安源区开通了“扫码监督”平台,制作了“二维码监督牌”,各单位将“二维码监督牌”悬挂在“三务”公开栏、服务窗口、村委会等显著位置,接受群众监督。群众可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相应部门的权力清单和办事流程,通过畅通监督渠道约束“小微权力”,打造廉洁村社,助力廉洁萍乡建设。 02.预约办、掌上办——打通政策落实“中梗阻” 居民姓名、返乡时间、同行人员……城南社区的居民肖立得在手机上填写完信息后,马上确定了回家过年的车次。因疫情防控要求,过去在外打工人员返乡后需要到社区报备登记并开具各种证明,比较繁琐且不安全。今年通过社区发布的“数智安源”平台进行自主信息填报,返乡注意事项也早早地发送到了居民手上。腊月二十八,肖立得一家安全到家,过了个团圆年。 “今年春节期间,我们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社区在外居民返乡信息自主填报,既实现了零距离接触,又抓实抓细了防疫工作各项要求,大大提高了社区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安源区城南社区党委书记何敏介绍。 除了简化社区管理流程,“数智安源”平台的运用,还将监督融入各项日常工作,实现了监督常态化、具体化,有效保证了各项政策落地落实。后埠街就充分运用“钉钉”软件,打造“美丽庭院”“家风家教”等特色专栏。“在没有使用数智平台时候,我们的社区工作人员做了没做、做成什么样,只能靠我们监督部门实地去查、去督。”后埠街纪委书记虞南京说,“现在好了,社区开展的各项工作我们都能从平台进行直接监督。比如卫生整治,平台会及时提醒,发现问题居民可直接在平台内进行反馈,一方面避免了层层上报的繁琐,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实时监督提供了可能。” 03.只进一扇门——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 “现在办事真是太方便了,以前交个保险都要跑社保、税务、银行好几个部门,但现在我只要来这一个地方就可以办好了,而且下班后、节假日都可以来办理,真的非常好。”市民王先生常年在外务工,近日趁着回家探亲的时间,他来到区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办理个人参保养老保险。没有繁琐手续,没有漫长等待,只进一扇门,王先生就轻松走完所有流程。 跑了又跑,一直是企业和群众办事的难题,由于部分事项程序繁杂,涉及部门较多,加上企业、群众对政策不熟悉,有时候办一件事下来,要耽误好几天。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安源区提出“办事只进一扇门”目标,将打造“妈妈式”服务纳入廉洁萍乡建设年度任务,进一步提高审批职能的集中度。设立“一次不跑”邮政快递综合窗口,并与相关部门衔接搭建“一窗式窗口”统一收出件。要求中心各进驻部门将所有审批事项、服务事项等全部进驻办事大厅,积极与全区具有审核审批权的部门进行沟通和衔接,要求该类部门成立本部门审核审批股,将审批事项向审批区域集中,放至大厅办理,实现“办事只进一扇门”目标。此外,创新推行容缺受理制度。企业和群众在办事过程中,如出现申请材料不全或存在缺陷情况,只需做出书面承诺,中心窗口将先行办理,未交的材料只需在承诺期内上交即可。截至目前,区行政服务中心共部门35个,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622项,共接待办事企业、群众5.5万余人次,中心办件量累计4.9万件,咨询量累计0.59万件,中心现场办结率高达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