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东区排上镇毛园村福崇庵 虽然称为庵,却是个典型的傩庙。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萍乡地名志》和毛园《陈姓族谱》记:明建文年间(1399年-1402年)陈兴旦由白竺徙此开垦茅草荒地,建造田园,故名茅园,解放后又改称为毛园。陈氏家族到茅园多年后建家庙立傩神神位,取名茅园傩神庙,俗称“三堂庵”。乾隆五年(1740年)重修时改名为“福崇庵”。福崇庵从改名至今一直是排上这片土地上颇有名气的傩庙。 陈氏是毛园主要姓氏,福崇庵原是陈氏宗祠建,是毛园陈氏宗祠管辖的姓氏傩庙,傩班也称陈氏傩班。傩班班主是受陈氏宗祠委托管理傩庙的一员,负责掌管傩班和傩面具、跳傩用器具的保管。陈全富祖上从乾隆年间开始担任傩班班主,其祖父是该傩班民国时期的最后一任班主,其父陈团法及陈全富本人也相继成了毛园傩舞的传承人和福崇庵傩庙负责人。 毛园陈家的老人们说,毛园傩班有一个传说,明朝时有一位萍乡白竺陈氏先祖应邀来到毛园传教军傩舞,才有了毛园的傩舞。毛园陈姓组建了傩班,在传统军傩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取长补短,培养出一支训练有素、技艺高超的傩班。 经过对湘东区各乡镇傩舞的对比研究,笔者发现毛园福崇庵的军傩舞与下埠傩舞、下埠苏塘傩舞、腊市愈佳坊傩舞等西部军傩舞基本相似,表演者头戴面具,身着朱衣,手执各类兵器:动作刚猛、遒劲有力,以激烈奔放、勇猛刚毅而见长;舞傩全程无唱腔,音乐只配一锣一鼓,节奏快速;节目名称和人物主要为三将军、太子、关公、颜良等武将;傩兵器则主要是双刀、大刀、关公刀、剑、锏;舞蹈即为“碰刀”“背刀”“冲掌”“劈刀”“拍脚”“扛刀”“蹲立”“蹦跳”“弓箭步”“跪步”等激烈动作;其速度快而不乱,既猛又稳,敏捷轻巧,“耍刀花”“碰肩”“过河”“摸脸”“冲掌”“拍头”“持刀观天”“举刀望天”等动作舒展有力,配合默契。给人以肃然、持重之感。本段中所述的节目、人物、动作、音乐、兵器、舞步也相同于以下埠傩班为代表的萍西军傩舞,所以说福崇庵傩舞同属萍西明代军傩舞。 萍西军傩和毛园福崇庵将跳傩舞俗称为踩傩、踩傩案,踩傩又分为喜傩和福傩两种。喜傩是指正月初三开始出巡,正月初四到各家各户扫荡、逐疫除邪的踩傩。福傩是指秋天的傩,又称为庙会。萍乡西部傩庙的福傩时间统一为秋天,但具体时间却有不同,如苏塘傩班为中秋前后,毛园的福傩则选择在傩主神唐将军寿诞日的前后三天,即农历七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从前每年这几日庙会都在庵内举行盛大的寿诞庆典,信众庙首汇聚一堂,人来人往、香火袅袅、鼓乐齐鸣、鞭炮不断。白天朝神、踩傩,晚上演戏,一闹三天三夜,好不热闹。如遇上丰收年,陈氏各分祠和毛园其他姓氏会一起来凑热闹,甚至闹上十余天。如各村庄提出要傩神“出行”送福,一般需要“出行”10天或半月,给那些需要的人家驱疫荡邪、治病扶正、祝福送福。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给百姓送福上门,故被先人们称为福傩。 福崇庵傩神出巡踩傩从前一般为9至10人:一人鸣大锣兼吹牛角开道,一人背神轿,一人挑箩担,内放面具、香烛、神签筒、傩兵器、傩服、功德箱,两人打鼓敲锣,五人踩傩。进户踩傩时,锣鼓需伴奏,每户进出必须吹牛角。踩的步法和布阵,基本上是按太极方阵,以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为基准,穿插一些变型。踩傩表演时,表演者戴着面具,舞刀弄剑,锣鼓伴奏。傩舞表演者虽然多是一些不具备表演才能的普通农民和农家子弟,但是只要戴上傩面具,伴随着傩舞的节拍,便能很快进入角色。 从前毛园傩班出场的传统节目有10余个,传到第八代傩舞传承人陈全富时,他看到当代跳傩舞收入低,农村青年大部分外出打工养家,已将节目调整为:《太子双刀》《关公大刀》《十二对》《将军剑》《赵公剑》《审官司包公坐堂》《关公颜良对刀》《捉小鬼》《送煞》《扫堂谢将》10个,将踩傩人员减少为7至8人。 毛园福崇庵于1988年重修,20余年来扩建了围墙、山门、戏台。庙殿悬山式,深红琉璃瓦,浅黄色墙。殿门前有一对非常抢眼的黄色石狮,大殿门上有“福崇庵”匾,匾额上方有一块“傩艺术陈列馆”牌匾。 福崇庵文物保存较全,有清代的部分庙殿和古傩面具。2002年,福崇庵被列为萍乡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文物管理成绩突出,曾获得“全国文物保护奖”。 庵内有一副中央美院教授刘千来庙考察时所题楹联: 互转福祸有法由辩证;崇尚公理正气在民间。上联引老子对福与祸的辨证观看待世间,下联指老百姓寄希望傩崇公理、倡正气,这也正是千百年来民间崇尚傩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