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腊市镇 查看内容

从“寡妇村”到“花园村”的转型路 ——腊市镇明塘村转型调研报告

2021-4-29 11:45|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

摘要: 明塘村地处江西省萍乡市市区以西、湘东以南,距萍乡城区约17公里。全村总面积2.82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296亩,山地面积1.88平方千米,水面面积0.23平方千米,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平均年降雨量800毫米,气候温 ...

明塘村地处江西省萍乡市市区以西、湘东以南,距萍乡城区约17公里。全村总面积2.82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296亩,山地面积1.88平方千米,水面面积0.23平方千米,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平均年降雨量800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明塘村人口3456人,有17个村民小组,12个党员小组,102名中共党员,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2万元,村内有小型鞋料加工厂2家,花炮厂1家;村小学1所,村卫生所3家,大小山塘水库16口,目前以农业和劳务输出作为经济基础。2020年人均纯收入(9729)元。

一、腊市镇明塘村的“前世今生”

(一)从“黑色”到“绿色”,开启“绿色蝶变”之路

过去的明塘村,是我国很多地方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走偏、走歪的一个缩影。在开办小煤窑的疯狂年代,腊市镇发展小煤窑128家,明塘村80%的成年男子在村里村外的小煤窑干活。山上的大树被砍光了,被取代的是一个个黑乎乎的矿口和一条条崎岖的土路,满目疮夷;因水土流失,山下的小河污浊不堪,农田无法灌溉导致荒芜。

环境遭到破坏还不是最可怕的后果,各种矿难在毫无安全保障的小煤窑里不断发生,破碎家庭不断出现。自上世纪80年代起,明塘村就因安全事故死了60多人……孤儿寡母越来越多,破碎家庭越来越多。渐渐地,“寡妇村”的名声散播开来,乡亲们都说明塘村是一个“寡妇村。”

矿难的噩耗和“寡妇村”的坏名声不断刺激着各级党委政府和明塘村村民的神经。大家越来越意识到:充满血腥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错误的,用性命换来的家庭致富抵消不了丧失亲人的痛苦。再也不能这样活了。

涅盘重生,在困境中的腊市村走上了一条从“黑色”到“绿色”、从“地下”到“地上”的采煤沉陷区的“绿色蝶变”之路。

在区镇党委政府的强力主导下,明塘村及周边的小煤窑一家接着一家被关闭,到2004年共关闭123家。2012年,最后5家手续齐全的煤窑也全部停产了。

“堵”住一条威胁生命的谋生路,开辟一条生机勃勃的致富路。发展替代产业,让村民从事更理想的工作,才是杜绝小煤窑死灰复燃的根本办法。一家家企业陆续被引进了明塘村,同声电子厂、永利鞋厂分厂、贯胜鞋厂分厂、宝强花炮厂、桉树种植基地、大勇林场、景旺农林公司热带水果种植基地……

过去的煤窑现在被数十家新的种养基地和现代企业所替代,过去下煤窑的村民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技能培训后,在家门口找到了新的工作,悲伤的阴霾早已消散。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腊市村着力发展“绿色产业”。通过大力加快土地流转约2000余亩,打造了集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锦旺农业生态园。开发利用农田流转,新建荷花龙虾基地、龙虾稻谷基地约300余亩,采用虾荷、虾稻共育模式,生产出生态无污染的龙虾;在彭家园一带又新建西瓜基地、桔树基地达百亩。既解决了当地300余名村民的就业难题,为村民增收达1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也日益壮大,仅2020年1-6月份,村集体收入达11.5万元。

二、从“采煤沉陷区”到“美丽大花园”,开启“幸福蝶变”之路

1.整体搬迁:让村民安居无忧

随着小煤矿的关闭,腊市镇开始启动了艰难的生态修复工作,将矿坑回填,将村组公路全面修复,恢复了农田的排灌系统,进行植树造林,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建农村文体休闲场所,建设安全饮水工程,冬瓜槽、铁丝坑等沉陷区村民整体搬迁安置。

“政府给我们提供地盘,并做好附属工程,污水排放、绿化、亮化、路面硬化等等一应俱全,还给我们每人2万元用于建房。如今,我们乡下人住上这样装修漂亮的楼房,周边环境如此优美,日子过得真的是舒服。”明塘村大沙塘自然村1组村民李云和如是说。

李云和他们村小组以前的房子处于采煤沉陷区,随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他们的农田出现裂缝,无法灌溉;水井干枯造成饮水困难;房屋裂缝,存在安全隐患的现象。记得还是2014年的一个晚上,他听到家里出现沙沙响,便开灯一看,房子出现严重的裂缝。为此,政府便给他家租了个房子住。

2017年,政府通过政策,给他们大沙塘的18户采煤沉陷区的村民进行了整体搬迁安置。

2.就业创业帮扶:让村民有“钱”途

当地政府通过政策帮扶,引导村民特别是积累了财富的煤老板,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特色农业种养或创办高新企业。从而使过去的煤窑现在被上百家新的种养基地和现代企业所替代,过去下煤窑的村民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技能培训后,在家门口找到了新的工作。

设在村子里的萍乡市协晟鞋厂,是明塘村委会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于2016年利用老协闲置的办公房,引进的企业。厂房面积660平米,现有员工120多人,每年能为村民增收200多万元。

曾经经营了多年煤矿的老板糜军,以前也是小煤窑的老板,眼看煤矿被关闭,2013年,他毅然成立萍乡市锦旺农林有限公司,承包7000多亩山岭种油茶,并饲养生猪2000多头,后来又投资1700万元成立锦旺生态园,为明塘村打造一处集经济、观光、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田园景观。目前火龙果基地、西瓜基地、蔬菜基地等土地流转均按照产业区总体规划发展。已经产生每年300多万元的产值。并带动了固定劳力40多人、临时劳动100多人的就业,为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把开设公益性岗位作为保障村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村民段桂香家因地质灾害塌陷,房子于2014年倒塌,老公也因长年下井挖煤患病,以致家庭经济困难。为此,政府为他老公提供了环卫的公益性岗位,段桂香也在协晟鞋厂上班,一个月也能拿上1500元左右的工资。她表示,虽然工资不算高,但夫妻俩这么大年纪了,能在家门口就业,生活有了保障,自己感觉很满意,很有幸福感。

3.文化惠民:让村民生活更具质感

明塘村健康发展的阳光也照耀着曾经遭受丧夫之痛的80多个不幸的女人。她们先后重新组建了家庭,或务工,或务农,辛勤劳作把孩子们抚养成人。今年73岁的邬淑文说起村里的变化兴奋不已,她的两个儿子做砖匠多年,收入颇丰,很是孝顺。邬淑文现在是村老年人协会的骨干分子,常常带着村里的老年人跳广场舞、耍龙灯、打军鼓。

而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更是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党员们围坐在一起,通过电视大屏幕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观看学习政策理论知识。为推动党的理论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明塘村将“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推广使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相结合,针对部分老党员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手机屏幕小集中学习交流不方便的情况,将“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搬上了电视大屏幕。“现在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配备了触屏电视机,接入了光纤网络,学习强国上的精彩内容从小屏跃上了大屏,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了理论普及、政策解读、文化滋养的主阵地。”“中国好人”、学习伙伴陈步上说道。

不仅如此,如今的明塘村,一到饭后休闲时间,村里的文艺爱好者便纷纷来到休闲广场,用民族传统乐器进行演奏,旋律昂扬、感情充沛,各种乐器声完美地交织在一起,相得益彰,直击人心。村民杨维是二胡爱好者,起初他和其他两位爱好者只是自娱自乐,渐渐地,欢快融洽的氛围吸引了村内的其他人,许多爱好文艺的村民纷纷加入这支队伍,秦琴、二胡、唢呐、竹笛、碰铃、板鼓......一支小型的乐器队应运而生。经过长期的配合,彼此之间十分默契,闲暇时大家聚集在一起吹拉弹唱,各展所长、各尽其能,无不轻松欢快。现在村里不仅有了乐器队,还有舞蹈队、歌唱表演队,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文艺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老年朋友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陶冶性情、愉悦身心的平台,村里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了。

三、乡村产业转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明塘村的农业产业转型之路发展顺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地党委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转型中也深刻感受到面临着不少困难与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的水平不高,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近年来,明塘村所在的腊市镇先后投资了1200余万元用于农业基地沿线的“腊市河一河两岸”建设,明塘村作为农业基地较为集聚的村级成为了直接受益者,虽然在农村基础设施上投入了不少资金,开展了了如“腊市河一河两岸”、高标农田、清淤计划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工程,但从现代农业生产来看,基础设施薄弱,成片土地不集中,高标农田机械化生产和生长能力差,水利设施不到位等情况还是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农业科技技术力量薄弱,产业化链条化发展难度大。当前以明塘村为例的乡村农业产业虽然在向园区化、科技型、现代化产业方向发展,但由于自身技术力量薄弱、劳动者素质较低及技术服务体制不健全,新型科学化耕作很难代替传统耕作手段,如“虾稻共作”等新型有机无公害促产增产方法很难替代传统化肥农药增产方式,修田造地以土养地的优良传统无法取代耕地促产的行为,导致产业发展科技含量低,无法适应产业发展要求,仍无法摆脱天气、气候等自然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加之目前如明塘村红心火龙果、“荷鱼共养”等产业发展都正处于升级转型期,科技指导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转型投入和扶持力度不够,产业化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从一个闻者落泪的“寡妇村”到现在农业基地云集的“花园村”,明塘村转型发展的背后是各级各部门出台的关于对种养业发展的奖励政策,是国家精准扶贫易地搬迁项目的坚定实施,也有自身地理区位优势、资源特点,当地政府解决土地沉陷历史问题的决心一系列因素的巧妙集合,但奖补政策和脱贫攻坚的风口过后,当地产业转型没有形成一个长效的制度,造成一段时间产业发展较快较好,一段时间又停滞不前的局面。农业转型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支撑,没有资金的投入农业产业的发展永远上不了“高速路”,仅靠镇村两级的自身动力难以支撑农业产业转型长远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乡村的产业转型发展,应立足现有基础,依托市场需求,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本着特色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原则,优化生产要素,加大全社会投入和财政扶持力度,集中发展适宜的优势产业。 

(一)重视科技创新,以创新思维推动转型发展。一方面,当地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农业优先、产业支撑、园区引领、成片经营、合作共赢”的理念,企业、合作社要树立“顺应市场、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的理念,转型产业中的农民要从思想源头树立“以农为本、市场指引、科技支撑、守土生财”的理念,从思想上为当地乡村产业转型找准方向,为长远发展铺路奠基。明塘村的锦旺农林红心火龙果种植源自台湾热带农业基地雏形,明塘“虾稻共作”基地取经自湖北仙桃龙虾养殖大户。永利鞋厂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经验做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是实现农业产业转型的成功落地、有生发展的有力保障。同时要紧盯市场,提升市场意识。要以市场为导向,牢固树立因地制宜,规划在先,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发展理念。

(二)整合资源提升,以完善设施建设促进发展。一是加大扶持力度,推进产业发展。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合理确定扶持重点和发展方向,积极向相关涉农部门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制定出台相关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扶持农业产业发展,促进转型升级。二是积极引进和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采取“大力引进、就地培养、搭建载体、建好平台”等措施,以培养职业农民为抓手,建立一支适应转型升级,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同时,对适宜发展的优势项目,要组织专门的科技队伍和人员,做好全程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促进优势产业规模发展。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进一步土地流转、高标农田建设、土地复垦、流域治理、基本农田保护为主的修田保地工程,以造林护林、保土涵养水源、渠道、池塘、防护堤为主的水利工程,以白改黑、通户路为主的农业生产通达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村组公路通行能力和水利化程度,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四是加快土地规范流转,加快规模经营步伐。镇、村两级干部要优化土地流转服务, 当好土地“媒婆”,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土地流转方式,把一家一户的土地合理地流转出来,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增强龙头产业实力,以产业化链条化拉动发展。对发展前景好,群众发展热情高的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引导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明塘村所在腊市镇,当地党委政府自2013年起就致力于以“腊市河腊市河一河两岸”特色农业示范基地为依托,切实做好土地流转文章,发展特色农业,着力建设腊市镇现代农业示范带。目前,已形成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锦旺农业生态园、千亩荷花龙虾基地、5000亩杨梅基地、红枫紫薇基地、海丰梨园、甜柚基地等特色农业示范基地24个,其中百亩以上的农业基地14个。当地也在积极培育和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动农产品由初加工到深加工、精加工的发展转变,不断延长产业链,整体推进全镇农业产业化向范围更广、深度更深的方向发展,让优势产业做强做优。强力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及协会注册商标,加大品牌包装和营销,打响绿色生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率。同时依托现代农业园区,打造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进程。

担当实干谋嬗变,美丽乡村焕新颜。经过几年艰苦的转型,再走进曾经愁云惨雾、尘土飞扬的腊市镇明塘村,空气变清新了,碧水蓝天回来了,交通路网四通八达,农业基地建设如火如荼,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做起来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们住进了新房,开起了小汽车,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明塘村以昂扬的姿态,迈出了新农村产业转型发展的坚定步伐。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