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麻山镇 查看内容

乡村振兴的麻山村实践

2021-4-29 11:46|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

摘要: 近日,萍乡市湘东区麻山镇的麻山村(幸福村景区)成功升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第二批全国乡村重点村名单。麻山村,作为曾经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村,如今摇身一变成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幸福村 ...

近日,萍乡市湘东区麻山镇的麻山村(幸福村景区)成功升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第二批全国乡村重点村名单。麻山村,作为曾经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村,如今摇身一变成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幸福村”。麻山村如何能在短短十几年期间实现这样的华丽蜕变,是本次调研组聚焦探讨的核心问题,希望通过麻山村的实地调研,深入剖析麻山村在践行乡村振兴策略过程中的经验性总结,并提出客观性建议。

一、采访见闻

仲夏时节,萍乡市湘东区麻山镇麻山村的葡萄熟了。行走在村里,青山如黛,田园葱茏,空气里到处都弥漫着醇厚的香甜,果园里不时传来游人的欢声笑语。麻山村党总支部书记刘圣祥告诉我们,村民们的生活就这个季节的葡萄一样甜蜜。

正值午饭时分,在村里的“表嫂当厨”农家乐用餐。只见餐馆座无虚席,还有游客在排队等候。餐馆业主黄春告诉记者,在麻山村搞餐饮,客源基本不发愁,最近打算又把民宿搞起来。黄春请了当地七个村民长期务工,到了饭点总是忙得大家走路都是小跑,游客除了附近的市民,还有不少从广东、浙江等地自驾而来。

然而,谁能想到,眼前这个风景优美、经济富裕的村庄,曾是名不见经传的穷乡僻壤。上个世纪90年代,刘德常在麻山汽车队开客运班车,说起当时的村庄环境,连连摇头:“村里的主干道是窄窄的‘之’字路,颠颠簸簸,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遇到对面来辆自行车,班车也要老早停下来会车。开车开得好辛苦”。刘德常回忆,那个时候,麻山村很穷,别说村里,周边都找不到一家企业,除了种地,村民们没有其他经济来源。

穷则思变。2002年开始,当上村支书的刘德常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引进浙江客商来种草莓,迈出了麻山村以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之路的第一步。麻山村成为萍乡第一个种植草莓的村庄,麻山草莓很快占据水果市场,销量火热。

2005年,刘德常再次带领9名村民前往浙江金华寻找产业项目,并带回了两名葡萄种植技术专家。回村后,村两委引导村民流转土地,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

看到浙江客商种草莓的效益,不少村民也开始试种。陈战辉是村里最早跟客商学习种草莓技术的村民,2003年与人合伙种了4亩草莓。虽然第一次种草莓的技术还不成熟,当年,陈战辉还是从4亩地上获得收益1万余元。发展到现在,陈战辉和妻子单干,4亩地,劳作半年,每年都可获利10余万。

像陈战辉一样,如今,麻山村家家户户不是自己有了果园,就是在村里的果园务工。葡萄、草莓、火龙果、桑葚、无公害蔬菜等一批绿色农业产业化示范点和龙头企业在麻山村全面铺开,成为了萍城居民最新鲜的“果篮子”和“菜篮子”输送地。全村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300余亩,有“农家乐”餐馆30余家。2019年,全村产值超亿元,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经济发展了,好事也接踵而来。麻山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昔日颠簸狭窄的主干道成了宽敞的沥青路,沿河两岸成了风景观光带,村里还建成了飞行影院、书香驿站、幸福讲堂、傩文化展馆、“福”文化广场等等休闲场所。2009年,麻山村获评全国文明村,今年6月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近日又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做梦也没想到我们幸福村的生活会变得这么好,过着过着,日子就成了风景。”说起麻山村的变化,村民陈芝连流露出不胜骄傲。

二、座谈调察

选好接班人,一任接着一任干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在江苏徐州考察时强调:“农村要发展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带头人。”一个好的带头人,可以带好一班人、凝聚一村人、造福一方人。

村庄要发展,培养好带头人,配备好班子,尤为重要。刘继生说,直接产生村两委班子的是法定的选举程序,体现的是基层民主治理,但真正的接班人不单是靠选出来的,主要还是靠“传、帮、带”培养出来。

麻山村两委班子对接班人的培养意识,是在2004年初步形成的。

2004年,新农村建设的概念刚刚提出。在湘东农村,新农村建设以村小组为单位试点开展,麻山村20个村民小组就全部行动起来,党员和村民热情高涨,整村铺开。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老板——“先富裕起来”的刘圣祥和村民一起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出钱出力,主动配合村两委工作。刘圣祥的表现引起了时任党支部书记的刘德常注意,“要能把这样优秀的年轻人吸引到支部来,我也可以放心退下去了”,刘德常说。

在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后,村两委班子经过多次会议,最后统一意见:把刘圣祥作为村支书后备干部培养,三年后,如果大家一致觉得优秀,向镇党委提出建议,任免副书记职务。

汶川地震,刘圣祥组织车队深入灾区救援;扶贫济困,刘圣祥累计拿出200多万;在进入村委工作,他严格要求着家人“不能有一丁点的特权”,其兄长当建筑包工头,但是村里有工程建设,他总是安排别人……2008年,在麻山村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刘圣祥以高票当选为麻山村村委会副主任,获得了麻山村民的信任和尊敬。

三年的时间里,老村党总支部书记刘德常带着刘圣祥工作,言传身教地影响着他。三年的培养,不光是党性、人品得到了考察,更是能力得到了锻炼。

2011年,麻山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在村民的依依不舍中,已经60岁的刘德常主动从村党总支部书记的岗位上辞职回家。同时,也在村民的期望和信任中,刘圣祥高票当选为新一任村党总支部书记。一上任,刘圣祥就已经全面熟悉了村情,熟练地掌握了工作方法。

通过海选,2008年,后备干部陈芝连进村委,担任妇女主任;2015年,后备干部徐东进村支委,担任村副主任,2018年,担任村主任。实践证明,从村里优秀年轻人中选拔出来的后备力量,经过培养后,最终都成为了麻山村发展的重要力量,选拔和培养接班人也成了麻山一届一届村两委班子的重要工作。

党员为引领,当好群众主心骨

拉开办公室的一个柜门,刘圣祥向记者展示了198份入党申请书。早在2006年,麻山村党总支下辖的幸福党支部就获评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称号,目前党总支下设三个支部,党员有190人,相比2001年,增加了123个。

“特别是近年来,群众入党积极性非常高”,刘圣祥介绍,在2014年的时候,收到的申请书还是78份,现在有近两百份,老、中、青三个年龄阶段的都占了一定比例。                    

麻山村群众为什么这么想入党?“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老一辈党员的影响,再有就是看到了村党组织带动村庄发展、村民富裕的”刘圣祥一语道破玄机。

刘应觉是一名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多次获评镇、村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这位88岁的老人去世,在临终前把个人仅有的8000块钱积蓄作为最后一次党费上交了组织,后人遵循遗愿,三天之后办完丧事,将遗体火化,骨灰撒在幸福垅山上;上世纪60年代初,男人们外出大炼钢铁,刘辉兰、王正云等女党员就组成“十姐妹”互助组,农忙时帮收割,婆媳不和去调解……成为她们那一代人的标杆。

“大家都认为,党员就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刘圣祥说,麻山村的发展离不开支部和党员的引领作员,包括他自己,也是有很大一方面是老书记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并激励着他,让他很早就树立了创业创新、服务人民的志向,要像老书记一样为麻山村人民过得更好而奋斗。

27岁的青年刘利军为了如愿加入党组织,决心做出榜样:村庄搞卫生大扫除,他赶紧带着铲子、拖着板车来了;演出队来唱戏,他赶紧从家里扛来梯子搭电路;山上起了火,不等村干部来,他已经拉起几个年青人早就上了山……2013年,他在入党申请书里写道:“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是我的追求,而如今入党的愿望更强烈了。”

40多岁的陈绵香对村里的公益事业一向热心,村里组织什么活动总是第一个响应。从2007年,她开始写入党申请书,但有些老党员认为她话太多,不符合党员条件,将她的申请书打了回去。陈绵香也不气馁,每年向幸福支部递交申请书。为此,支部特意召开会议进行讨论,2011年,她终于如愿。

在麻山村,要想入党没那么容易。每年,村党总支限额发展党员,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党员大会的无计名投票,以及支部对拟发展对象严格的德行考察。“发展一个就得保证一个”,刘圣祥说,“用铁格子筛了,再用米格子筛”村党总支格外注重把思想纯正的村民,特别是年轻人和能人。

2014年的9月13日,对于浙江人郑洪亮来说具有非常意义。老郑来麻山种葡萄快8年了,他为这个村庄特别的红色基因深受感染。不分天晴下雨,他总是主动去别人的果园帮忙,毫不吝啬地把技术传授给村民。在他的带动下,全村葡萄种植面积发展到千余亩。“钱赚得不多,却赚到整个村子的认可”,2009年6月,老郑向幸福支部提交了入党申请,2014年党总支规划发展党员才3个,大家把这宝贵的名额送给他。

遇到思想纯正的年轻人和能人主动吸纳入党,遇到不合格的则清除出党员队伍,这是麻山村党总支一以贯之的入党考察观。

有一年,已是预备党员的村小组组长刘某因家里急用钱,从公款里挪用5000元,不久后又放了回去。村里的老党员得知后,认为他不具备党员条件,一年考察期过后,村里取消了他预备党员的身份。

在街口组当了9年的村民小组长,50岁的肖某连续写了6年的入党申请书,去年转为预备期。但是在今年预备党员转正评议会上,有人提出,其儿子参与了打架,肖某有家庭教育不到位的责任。因此,肖合东的预备党员身份也被取消。事后,肖某很难过,但也诚心地接受,表示今后一定要管好家人,明年还会向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

“总的来说,要过入党关得具备三个条件,首先要有公德心,入党动机要纯正,村民递交入党申请前,支部会先行考验;其次,一定要作出点成绩,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要让大家看到你的诚意和能力;最后,我们会好中取好,优中取优。如果不符合入党条件的,还会依照党的章程,清除出党员队伍。”刘圣祥说。

实干中奋斗,推动乡村振兴

从村两委退下来后,刘德常、刘继发、陈芝莲三个人负责在村里的“幸福讲堂”授课。来麻山村听课的不止是本村人,还有湘东本区、萍乡市直部门、其它县区甚至还有外地的干部群众。

“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正如习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幸福讲堂”最常讲的就是麻山村艰难的创业史,一代代的党员、一个个的优秀村民是如何为麻山村的变化作出奉献,每次讲课,他们都会以总书记的这句话结束。

其实,早在2004年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之前,村组道路拓宽、房相改造、自来水引入等等工作就已经在麻山村开展并初显成果,刘德常等几位村干部自己掏钱,邀请专家为麻山村做发展规划。等到2004年的时候,区里选择条件较好的自然村开展试点建设,麻山村因条件成熟,领先于其它村庄全面铺开,村两委班子形成一致意见:通过6—9年的奋斗,建设一个幸福的麻山村。

“要奋斗,说的就是要恰苦,不恰苦就是夸夸其谈”。刘德常回想起2002年拓宽村主干道的时候,家家户户的劳动力都出来了,大伙用独龙车、平板车推,肩挑背负的,夜以继日的在那里搞建设。整整用了一年的时间,这条2公里长、9米宽的水泥路终于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建成使用,一举成为当时全市首条村级水泥公路,也成为当地群众津津乐道的传奇佳话。

万事开头难。改变农村落后观念、旧俗,还有传统的耕作模式尤其难。道路改造要占田,涉及的农户不同意,施工队进来了,有村民捡起石头打;流转土地还是新鲜事物的时候,村民担心土地租出去后要不回来,村干部上户通宵达旦做工作。

刘德常说,麻山村的村两委班子什么力都下过:天不亮就出门捡垃圾、扫马路;村民对改厕不接受,村干部扒开别人家的粪池自己动手改造;为说服村民把土地置换出来修路,一个月开过20多个夜会;为在发展产业上找一条路,带着村民几次跑浙江考察、找专家。

“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在党组织和党员的带动下,特别是看到了发展前景后,村民的奉献精神、创业热情都被点燃了。

2013年,由党员倡仪,党员、村民自愿报名,麻山村成了景区志愿服务,在村民提供种植上的技术指导、维护村庄环境卫生、为游客提供帮助和讲解、疏导交通要道等等,到目前,志愿服务队员扩大到116人;陈芝连组织村里妇女接下“十姐妹”互助组任务,开展清洁卫生运动、扶贫帮困、调解邻里矛盾、关爱老人和孩子等等工作,如今“新十姐妹”队伍扩大到数百人。

退休后,70岁的村民高永林不管天晴下雨,总是一把扫帚、一把铁锹,义务清洁公厕;刘富元妻子病了16年,站不稳、坐不稳。几个子女都在外地创业,一天到晚,如今已是60多岁的刘富元寸步不离地守在老伴轮椅边;37岁的刘正富是刘凤元的养子。刘凤元中风瘫痪快六年,生活不能处理,刘正富几年如一日,天天给养父按摩洗澡,端茶喂饭;从2004年开始,刘光怀带领村民荒山植树,还集资数十万元,耗费3万多个工时,将一条4米宽、7公里长的村主道拓宽到了12米的水泥路。

麻山村里好人故事真是数不尽、说不完。在村里,就算是隔了八里、十里路都是邻居。村民不仅善待自己的亲人,还友爱邻舍。

2015年,从湖北来幸福村创业的冯光连骑摩托摔了一跤,致左腿骨折,昏迷之际是肖绍军等几个村民把他送到医院,并支付了全部的医药费用。待老冯出院回到种养基地,发现该栽苗的栽了,该浇水的浇了,甚至一些荒地也被开垦出来种上了蔬菜——他不在的时候,每天都有十几个村民来帮他打理基地,老冯一见这情景,当场就哭起来了。

2007年春天,丰宜人刘禾牙就来到了麻山村,一开始是种西瓜,销路不好后便改种了葡萄。因为缺少技术,刘禾牙接连几年都亏本,进退两难时去银行申请贷款,又因在当地没有抵押资产而受阻。最难的时候,刘禾牙连吃饭的钱都拿不出了。刘禾牙的难处被刘春萍、徐建文、陈建辉等几个村民知道了,我两万、你一万,很快就凑出一笔钱帮他渡过难关。“总是借条都不让打,知道我们需要钱周转了又会送来。”刘禾牙的妻子噙着眼泪回忆,最后,在大伙的帮助下,困难终于过去,葡萄园开始产生效益了。

“一人好,两人好,都不算好,人人好才是麻山村的好”,刘圣祥说。

三、解析研究

从一个不起眼、没有任何突出优势的小山村,发展到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声名的,其背后是有什么在做出保障?

在采访调研中,刘继生一直在强调:要大度、有素养。当党组织书记的要大度、党员要有素养。这种大度和素养,就是共产党人的格局和品质,也是麻山村发展的保障。

关于麻山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的格局和素养,从三个方面得以窥见:

首先,在党的自身建设方面,麻山村基层党组织保持了纯洁性。这个方面可以从麻山村两委对接班人的培养、村两委负责人在换届选举前的主动辞职、群众入党的严格把关等等关键问题上看出。“没有什么服不服气的,只要有利于党,有利于发展,能把事做好,什么都可以不计较”,刘继生说,他在当过10年村主任后,主动辞职,却又在村委做个没有职级的报帐员。在2001年,时任党支部书记的刘德常提出,村干部职务有区分,工资没有区别,这种无私的精神在麻山村党组织中一直延续至今。

其次,在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方面,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全村人的思想统一到为村级经济发展上来。“这点在该村的土地流转工作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村民开始并不理解和支持,但经过支部党员反复做工作和带头示范后,他们尝到了土地流转带来的甜头,也跟着积极参与,这才有了现在上规模的麻山村观光农业。思想上统一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民实现致富和团结是必然的结果”,党总支书记刘圣祥表示,党组织的先进性和凝聚力就是最大的吸引力,如果麻山村是一个软瘫村,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

另外,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方面,要有长远的眼光,不等不靠的思想。“发展的环境要靠自己创造,自己不创造,专等着上级来创造是不可行的,”刘德常经常把2002年村里修“幸福大道”的故事讲给村民听: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要是我们当时没有修好那条路,没有搞好那些个水利,市里、区里就根本不会优先在你这里考虑设立各种示范点。在经过几年新农村建设后,麻山村环境优美起来,参观人的多起来,刘德常又说:如果将来参观的热乎劲一过,来参观学习的人会越来越少,那些农家乐有什么用呢?所以,经过一番探索,村党组织又带着村民去寻找产业发展路径,把这条路越走越广。

群众看干部,党员看支部。村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效应,让村民真正得到了实惠,感受到了党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从而催生出爱家乡、思发展、共富裕的思想。他们开始希望多为群众做点好事,多为家乡建设做点贡献,能有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人生价值。    

四、问题建议

从2001年来,麻山村在新老书记的传承带领下,处处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植入,走出了一条农村改革开放、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上。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村民充分感受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尽管在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上有着丰富的经验,村民的入党积极性只增不减,但刘圣祥还是遇到了让他犯难的事。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2014年出台,以下简称《细则》),第一章第三条规定,发展党员应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坚持慎重发展、均衡发展。禁止突击发展,反对“关门主义”。

从2014年起,麻山镇每年平均有26个发展党员名额,分到麻山村各党支部名下的只有一个。看到一份份饱含真情的入党申请书,刘圣祥不知如何取舍。“如果今后每个支部每年只有一个入党名额,这拨写入党申请书的群众年龄按20岁算的话,挨个考察下去,也不知道要到哪年才能入党,在一定程度上是打击党员的积极性。加上村里党员年龄结构偏老龄化,要大量吸纳年轻党员还是有难度。”刘圣祥显得有些担忧。

为此,建议在基层党员发展工作中,在严标准的准入机制下,可结合当地实际,不一概而论,不以平均主义,限定党员发展名额。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