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6岁的刘爷爷,有个特别的“嗜好”——“喜欢”坐在椅子上打盹,不清楚原因的话,还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奇特的“嗜好”? 原来刘爷爷于2年前出现双下肢发凉、麻木,间断性跛行,冬天加重,在当地医院服用中药及西药治疗,未见明显好转。病情反复逐渐加重,1年前右下肢第二足趾出现夜间疼痛,皮色紫红,足趾僵硬,第二足趾破溃,皮肤色素沉着,伴有严重缺血性静息痛,无法卧床休息,睡眠质量极差,因此出现白天“喜欢”坐在椅子上打盹。 2021年5月5日,刘爷爷因出现肢体感染坏死,疼痛难忍,来到赣西肿瘤医院外科门诊就诊并住院进一步诊治。入院诊断: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右足趾坏疽伴感染。在医院期间,刘爷爷积极配合医师诊治,控制血糖,及时戒烟。 考虑在增加远端血供后,可降低截肢平面,保留更多肢体组织,再行远端截肢术,能更有利于刘爷爷今后的生活,医生先行扩血管药物及介入治疗,以改善肢体供血。待肢体供血相对较好后,于5月9日,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对刘爷爷行右小腿上段截肢术,手术顺利,经过精心护理,术后恢复良好。坐着打盹的刘爷爷终于戒掉了这个“不良嗜好”,可以安静卧床睡觉了。 院长助理、外科主任黄凌敏介绍: 随着我国人口饮食结构的改变,摄入含脂食物增多、人均寿命的延长,动脉粥样硬化成为我国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在我国60岁以上人口发病率达79.9%,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造成人们日常所说的“老烂脚”的常见原因,由于人们对“老烂腿”的危害并不了解,部分病人往往在“烂腿”发生一周甚至一月以上才到医院就诊。这时,本来很小的伤口、裂口往往已发炎化脓,范围扩大,甚至出现组织发黑(医学上叫坏疽),而一旦足组织坏死,往往要做截肢,后果十分严重,不仅治疗起来非常困难,医疗花费也将大大增加,成为病人和家庭的巨大负担。而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原则为阻止疾病的继续发展,改善患肢的侧支循环,缓解疼痛和促使溃疡愈合。 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及缺血性静息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