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上埠镇 查看内容

【讲述小镇故事】萍乡电瓷厂记略(三)

2019-3-27 14:12|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来自: 上埠镇

摘要: 生产经营是萍乡电瓷厂一切活动的中心。不断改善生产、经营的管理方式以适应市场的需要,根据生产计划来组织均衡生产,主要目的就是按质、按量、按期出产产品。以较少的耗费取得最充分的经济效果。当然,由于时代的和 ...

生产经营是萍乡电瓷厂一切活动的中心。不断改善生产、经营的管理方式以适应市场的需要,根据生产计划来组织均衡生产,主要目的就是按质、按量、按期出产产品。以较少的耗费取得最充分的经济效果。当然,由于时代的和外界影响的差异,生产、经营管理的效果也就迥然不同。

建国前的四十四年中,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民国十六年(1927年)为一阶段,从民国十七年(1938年)到建国初期为另一阶段。

在前一阶段中,厂内管理上皆以萍乡瓷业界传统的管理方法为主,辅以景德镇瓷业界的一些方法。管理程序基本上是:股东集团--座办--包工头。生产计划主要是根据季节、气候,生产能力的变化来制定短期的生产计划,决定增加、削减工人的数量。生产程序主要是:泥料粉碎--洗浆--自然晾泥--成型--装坯--烧炼--提色--彩绘--捆扎--出厂。内部的物质管理,仅限于原材燃料的收购和制成品的管理。其时,泥料、木柴多由附近农家送到厂区,按照市场价格收购入厂,露天堆放。制成品交萍乡承栈目测验收,不合格品由工头销售。合格品由萍乡承栈发往樟树、赣州、长沙、湘潭、汉口一带销售。销售收入除支付生产成本,缴纳税收外,其余均由座办掌握,分配给各股东作为红利。

一九三八年至建国初期这一阶段的前期,因为把低压电瓷当作了主要产品,同时又根据市场需要增加了美术瓷这一种类,龙其是蒸汽机等机器在厂内出现,所以,萍乡电瓷厂就从简单的手工作坊中解脱出来。生产经营管理开始采用“厂长--各职能部门--各生产部门”的形式。虽然当时未制定系统的发展规划,但部分领导人还是提出了一些设想。如购买土地,扩建厂房来发展生产;在湘潭设立办事处,使产品进入江北市场等。终因外部因素的影响面告草草收场。到这阶段后期,厂内景况大不如前。到一九四九年,全厂固定资产仅46637元,流动资金2997元,全年产品销售收入只801元,亏损68元,营业外收入与生产支出两抵获纯收入425元,全年净纯利357元。

建国后,萍乡电瓷厂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逐步得到改善。部门分工趋于科学,管理形式趋于灵活。生产管理的形式基本为:厂长--各主管副厂长--各职能部门--各生产车间--各生产班组(工段)--生产工人,形成了较为严谨的管理系统。生产流程逐渐形成为:球磨泥浆--粗炼--挤制--压坯--烘干--坯检--上釉--装坯--烧炼--瓷检--探伤检验--电气性能检验--胶装--成品检验--包装--出厂。根据以上主要生产工序,萍乡电瓷厂设置一车间(原料精制)、二车间(产品成型)、三车间(装坯烧炼)、四车间(胶装)、五车间(大套管成型、烧炼)、六车间(附件制造)、七车间(用隧道窑烧炼电瓷)、检验科(电瓷半成品、成品的各种检验)、生产计划销售科(制订生产计划、组织日常生产、产品包装和销售)。

其全部生产经营管理,主要分为计划管理和日常生产经营管理。

萍乡电瓷厂确定的计划管理任务,七十年代中期以前,是根据上级领导机构分头下达的各项指标来制定。七十年代末期起,因为国家逐步扩大了企业制订与执行计划的自主权,使企业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乡电瓷厂的计划管理任务,也成为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实行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确定较长期、中期或短期的经营方针和发展方针。通过计划的编制、执行和检查,把内部的生产活动与其他工作科学地组织起来,使生产、经营活动协调进行。

建国后,萍乡电瓷厂多次编制了五年、十年等较长期发展规划。这些规划则大部分已经完成或超额完成,有些因外部原因未能全部付诸实施。这种规划主要由设备引进规划,技术引进项目计划,新产品品种发展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计划组成。

如果说上述规划构成萍乡电瓷厂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发展规划,那么,萍乡电瓷厂在年度内生产、技术、财务、教育等各个环节的活动目的,则依靠销售生产、设备维修、劳动工资、物质供应、成本、财务技术、组织措施、职工培训、生产作业等十一方面的年度计划来反映。

萍乡电瓷厂的日常生产管理,主要以下列四个方面组成:

一、生产调度工作。建国初期,萍乡电瓷厂即一改过去未设立生产调度员,也未明确提出生产调度工作之旧观,开始设立调度主任,负责全厂生产调度。一九五九年起,逐步建立了以生产副厂长为首的全厂统一的生产指挥系统。由生产副厂长主管生产调度工作,处理生产中的重大问题,主持召开各车间主任和有关科室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调度会议,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平衡性、节奏性。一九七九年,开始配备专职调度员。调度员在生产副厂长的领导下,分日夜两班进行调度工作。一九八五年春,萍乡电瓷厂开始设立总调度长和副总调度长。车间设立生产调度员,生产班组的生产调度工作,直接由班组长负责。

二、日常生产准备。即:

技术文件准备。即各种图纸、工艺文件的准备;

工艺装备准备。即在生产前,把所需工具、模具、量具送到工作场地;

机器设备的准备。即:原材、燃料、外购件的准备劳动力的准备。

三、在制品管理。

四、作业计划的考核。即根据当月生产总量、品种、质量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进行的对班组、个人的考核。

萍乡电瓷厂的经营管理活动,主要是依据在一定时期内,国家的有关政策法令,工厂的经营方针来进行。主要是由物资供应、产品销售、财务、劳动和劳动纪律等方面的管理构成。

建国后,萍乡电瓷厂的物资管理,基本是围绕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根据生产计划,确定物资的供应量和储备量;

不断改进和加强物资管理,严格组织物资的进厂验收、保管和发放;

合理组织物资供应,加速物资流转,减少资金占用量;

监督和促使生产部门节约物资,合理使用物资,降低生产消耗。

在采购物资时,萍乡电瓷厂遵循的方针是:采购地点就近不就远,物资价格就低不就高,物资质量就高不就低。根据上述方针,萍乡电瓷厂的主要原料--瓷土,历年来主要是在附近的江下、姜冲、弹子坑、茅布岭等地采购。六十年代起,开始在吉水、醴陵,广东、山西等地购入少量配方泥。煤炭年耗量一般在25000吨左右,均在附近的萍乡矿务局高坑煤矿、王家源煤矿和市内的紫家冲煤矿及上埠红旗煤矿采购。

产品销售管理,是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六士年代起,萍乡电瓷厂的产品较为紧销。因此,萍乡电瓷厂在产品销售上,既要考虑一般用户的需要,又要照顾国家重点建设。同时,还要满足国外用户的需求,不断开发国外市场,为国家贏得信誉争取外汇。当国内外市场价格出现差异,或重点工程临时急需与经济合同发生矛盾的时候,妥善地进行产品销售活动,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更显其重要性。历年来;萍乡电瓷厂的销售方针是出口优先,支援重点,照顾全面。

一九五零年底以来,产品销售收入的情况是:“一五”计划时期末年达到192.74万元,五年间比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末的一九五二年,平均每年递增56.1%;“二五”计划时期末年达到437.02万元,比上时期末水平平均每年递增178%;其后三年调整时期末达500.48万元,比“二五”时期末平均每年递增4.6%;“三五”计划末年达691.51万元,“四五”计划时期末年达到782.61万元,比上时期末平均每年递增2.5%;“五五”计划时期末年达到838.58万元,比上时期末平均每年递增1.4%;“六五”时期末年达1122万元,比上时期末平均每年递增6%。

出售产品以后,取得了销售收入。通过这种收入,一方面为再生产及扩大再生产补偿生产消耗和筹集资金,另一方面处理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分配销售收入。萍乡电瓷厂销售收入的分配,是通过财务管理活动来进行的。

一九五○年四月,江西省工业厅接管后,即将三十五个会计科目改并为二十七个科目,进行经济业务结算。一九五一年,又将会计科目改为五十四个,每季进行一次财务决算。一九五二年,根据省政府有关规定,使用ー百二十四个会计科目,ー十二种财务报表进行业务结算和编报年、季、月的财务计算。经过三年的恢复时期,萍乡电瓷厂固定资产增加到130580元,流动资产増加到320339元。

ー九五八年十月间,根据省财政厅拟订的“江西省地方工业企业会计科目(简章)”规定,统一按新科目组织全厂经济活动和业务核算。由原会计科目简化为一十五个,一十二种会计科目精简为一十种。

一九六二年,厂内各分厂在经济上独核算每月向总厂财务科报送会计报表,资金流动由总厂统一调投调济。该年内,电瓷仅生产出口苏联的ф--2苏式通讯绝缘子,其余均生产日用瓷。由于出口电瓷达不到一级出口产品质量,日用瓷又出现亏损,全厂全年产品销售收入只437万元。经过三个月关门整顿后,到一九六五年底,固定资产达301.96万元,比一九六○年增加一倍。流动资金周转期为四十四天,创当时全国电瓷行业最佳水平。

ー九七七年,产品销售收入达到891万元,全年利税累计首次超过300万元。从该年起,萍乡电瓷厂采取“当年借入贷款,当年见效,当年偿还”的方法,扩大再生产到一九八四年底,年产品销售收入达1211万元,实现利润277053万元,上缴税金14113万元,为国家积累达418.60万元,创本厂历史最好水平。

从ー九五○年到一九八四年,总计为国家提供资金达5615.45万元,为国家投资的9.07倍。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