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栗县金山镇小水村的麻石街长约300米,古时为吴头楚尾,现在位处湘赣两省交界。街道有三分之二属于湖南省醴陵市,有三分之一属于上栗县,往东几百米便属于浏阳市辖区。 和江南其他的街巷比较,麻石街看上去相当平常,没有特别之处。然而,历史曾将一个重要的人物、一个重大的事件交给麻石。虽然麻石街如同它的名字一般朴实,但来到这条古老的乡村小街,便会发现,一箭之地,俯拾皆史。 麻石街 萍浏醴起义爆发地:蚩蚩之民,雷霆之威 此地曾风起云涌。 麻石像一支出鞘的剑,寒光闪现之后,和光同尘,复归于沉寂。 麻石街上有一座龙王庙,龙王庙对面街上是一座戏台。这条街宽约20米,龙王庙在江西境内,戏台在湖南境内。“湖南唱戏,江西看戏。”当地老人张昌招说。他在上世纪90年代起便义务守护龙王庙和龙王庙旁的爆竹祖师爷李畋庙。 龙王庙 龙王庙是萍浏醴起义的旧址。走进光线略显幽暗的龙王庙,正面是三尊神像,右侧墙上则是萍浏醴起义的有关介绍。这座重修后的砖木结构的庙有两层。张昌招老人带我们去二楼的密室。密室很小,仅能让几人容身,但确实隐秘。张昌招老人说,萍浏醴起义几个发起者当年常在这里碰头议事。 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秦朝,称始皇帝,自此确立封建帝制,延续了漫长的2000余年。焉知首先向封建帝制踹起一脚的事情竟然发生在弹丸之地的麻石。 1906年,历史的风云在这一年激荡。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出生、京汉铁路全线正式通车、中国公学在上海创办、革命党与改良派大论战……而在湘赣边界的萍浏醴,则在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等人的组织下酝酿着一场革命。以上栗县水源村人廖叔宝领导的麻石起义为标志,萍浏醴起义于1906年12月4日爆发。萍乡市图书馆馆藏资料里,彭云华等人所撰写的《龙啸萍浏醴 威震赣湘鄂》记录了当年的情形:“几天之内,起义军在萍乡、浏阳、醴陵、万载、宜春等县聚集数万会众,占据集镇、进攻县城,清朝廷惊惶万状,立即下令从江西、湖南、湖北、江苏四省调集5万余兵力进行围剿镇压。英、法、俄、德、美帝国主义得知湘赣边界爆发革命,派出大批军舰沿长江中游布防巡逻,以维护满清统治,保护自己的所得利益。起义军不畏强暴,英勇奋战,历时40余天、作战20余次,终因枪械低劣、缺乏军事常识和统一领导等原因而失败。” 在《江西通史 民国卷》里评价萍浏醴起义:“起义首发于萍乡,揭出‘中华国民军’的名号和表达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纲领的起义檄文。起义虽然在清政府调集的四省重兵镇压下失败,但它是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举行的第一次以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国家为目标的大规模武装起义。因此,这次起义和其他起义一起,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敲响了封建帝制和清政府的丧钟。” 萍浏醴起义对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在萍浏醴一带发动革命、夺取胜利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它的历史回响是巨大的,同在萍乡这块英雄的土地上,15年后,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安源建立了路矿工人俱乐部。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当年起事的龙王庙一如既往,沉默得像泥土。直到有一天,几位来自远方的人来到麻石街,寻访当年父辈们浴血奋战的地方,张昌招和乡亲们才发现,作为萍浏醴起义旧址的龙王庙已破败不堪。这是麻石街一段值得纪念的历史。2004年,时年63岁的张昌招在乡亲们的推荐下,领头保护和修复萍浏醴起义旧址,一直到现在。这些年来,张昌招自己掏了几万元钱,摩托车也因四处奔波和联络修复事宜,被骑坏了几辆。 今年80岁的张昌招热情不改,“公益的事情,既然做了就必须做好,得给后来人一个交代。” 世界花炮发源地:民族工艺 天空艺术 1906年萍浏醴起义的总指挥部为何设在麻石?一方面是麻石的名字,大家认为“麻石麻石,坚硬如石”,寓意革命基础稳固。另一方面是从地理位置来分析,认为麻石在萍浏醴三县(当时萍、浏、醴均为县的建制)边界上,组织会众比较方便。 在麻石,比萍浏醴起义更久远的故事,是一位麻石猎户——李畋。作为史料上记载过的发明爆竹第一人,他被此地的人们长久地供奉。麻石龙王庙的旁边,就是香火甚旺的花炮祖师李畋庙。 李畋庙 在遥远的年代,中国神秘的炼丹术中发明了火药。公元645年,上栗麻石人氏李畋发明了爆竹,以硝烟驱散山岚瘴气、减少瘟疫流行。 花炮是火药文明领域里技术与艺术价值的象征,以其声光影的丰富变化,保持和发展着人们对于人世间的眷恋与热爱。花炮产业在上栗代代相传,至今已1300余年。 张昌招老人带着我们从李畋庙出来约100米便走到街头,那里有一条水量充沛的麻石河,现在看上去并不甚宽阔。但从宋朝开始,麻石的鞭炮就传遍江西和湖南的周边地区,同时还远销到外省,并出口到东南亚国家。清末民初时期,麻石鞭炮业相当兴旺,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在麻石开了30多家爆竹庄,如“天闻声”“祝多福”“谦益祥”“大成”……其中最大的爆竹庄是“恒丰生”,老板潘子银在香港、澳门、上海、武汉、日本、英国、新加坡等地有9个分号。当时“恒丰生”爆竹庄仅管理人员就有100余人,年销鞭炮10万箱。那时还没有公路,麻石河设有10个码头,每天有60余条船往返,最多时有100余条船。“恒丰生”爆竹庄年销售额可达140万元银元,麻石街上的爆竹庄年销售额达1000余万银元。 麻石河 遥想当年,此地商贸往来,百舸争流,好不热闹。事实上,从麻石运送到世界各地的花炮,在回响和绽放中,也将其所承载的中国民俗文化向海外输出。 上栗县作为世界花炮的发源地、中国爆竹祖师李畋的故里,被评为“中国烟花爆竹之乡”,上栗鞭炮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栗花炮被列入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作为中国四大花炮主产区之一,上栗花炮注重科技创新、文化传承,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优秀的品牌产品,拥抱时代,连接世界。近年来,上栗花炮产业平均年产值约200亿元。 花炮在中国传统礼仪和百姓生活的重要时刻从未缺席,并在今天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庆典语言。作为世界花炮的起源地,张昌招老人希望自己的家乡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能有机会被打造成历史文化与旅游特色凸显的小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