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以拼搏与奋斗践行入党初心,用责任与担当牢记复兴使命。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本微特别推出“砥砺初心 献礼百年 ”专栏,为大家讲述凤凰街辖区优秀共产党员的人物风采、入党故事、奋斗故事和学习感言,敬请期待。 本期推出的是优秀共产党员彭斗忠同志先进事迹——《老兵宣讲员 话入党初心 忆峥嵘岁月》 彭斗忠,男,1941年9月出生,1959年12月从南坑中学应征入伍分配到北京空军地对空导弹部队独立二营。1964年入党,为我国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了贡献,荣立一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英雄二营”纪念章、毛主席接见英雄营纪念章、英雄营成立60周年纪念章、优秀士兵纪念章、建国70周年国家勋章等荣誉。1964年7月,所在二营集体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与毛主席握手合影留念。时至今日,他以100年党史中重大历史事件为脉络,结合亲身经历亲笔撰写了1万字的党课笔记,在社区、校园开展党课宣讲,为建党100周年献礼,为红色文化传承留下宝贵财富。 豪情满怀应征入伍 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屡立战功 “在部队建设和转型发展时期,我经历过内蒙的寒冷、广西的炎热、福建的潮湿和甘肃的风沙。可以说在部队的野营生活,是我一生最难忘的时刻。”彭斗忠说。 刚入伍时,彭斗忠的学习环境十分艰苦,专业技术是国外教授教学,没有提问时间,他就逼迫自己上课全部掌握知识。下课后要上交笔记,他就把知识记在脑子里,到沙地上一遍一遍运算。新战术需要与时间赛跑,他就利用所有休息时间一遍一遍苦练操作,把发射时间从8分钟压缩到8秒。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后,彭斗忠迅速投入高强度的防空作战中。他所在的二营,是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从组建以来,曾保卫北京、五下江南、六进西北打游击战。在防空作战中开创了世界防空史上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先河,一个营击落过5架飞机,创造并成功运用“近快战法”克敌制胜,谱写了地空导弹兵防空史上的光辉篇章。1964年,二营被国防部授予“英雄营”光荣称号。 1964年7月23日,在“英雄营”二营打下第四架飞机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整建制接见了彭斗忠所在的二营全体官兵,毛泽东还亲切地与彭斗忠握了手。 在营中,彭斗忠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利用敌人侦获真假信号的时间差,先后击落过两架侵入领空的高空侦察机,两次荣立一等战功。随后,他还到各国考察,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为全国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了贡献,荣立三等功。立战功的喜报被送到家乡,他也成了乡亲们心中的英雄人物。 “他在部队工作特别忙,起早贪黑都是常事,我这边也有工作,还要照顾小孩,有时候会忍不住抱怨,但他都会安慰我,尽量帮我分担。”妻子回忆当时的随军生活时说。 退役继续彰显军人本色 发挥余热为民办实事 “我的一身本领是国家培养的,我也要尽我所能回报祖国。”20多年的军旅生活对彭斗忠影响很大,退役后,他拒绝了外国高校的邀请,毅然带着家人回到萍乡,始终贯彻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家乡出一份力。 回乡后,彭斗忠分配到萍乡市农行工作,分别负责保卫、人事、监察、纪检等工作。在市农行工作期间,他尽职尽责,多次受到省市农行的表彰,并多次被评为省市农行的先进个人和优秀党务工作者。 彭斗忠从不虚度光阴,他认为工作也要像在部队一样,对得起每一分钟。于是,他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一边学习,一边撰写监察纪检等方面的理论文章,并在相关报刊和杂志上发表。 退休后,彭斗忠开始从事老干部工作。很多人劝他说:“老干部工作事情多又繁琐,很多细节都很难照顾到位,不如放下担子,好好休息。”但彭斗忠一直认为,自己身体好,作为一名党员应该为大家服务。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彭斗忠就号召离退休老干部向灾区捐款,并自己主动捐款捐物支援灾区。2016年南坑镇妙泉村要修桥,由于该村当时经济困难没钱买水泥,彭斗忠知道后主动捐款5000元,当地村民很受感动。 传承红色基因 走到哪儿党课就讲到哪儿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凤凰街北桥外社区,一场内容丰富、生动鲜活的宣讲如期举行,铿锵有力的话语、振奋人心的党史故事,吸引社区的孩子和家长们前来倾听。 在了解到北桥外社区开展“社区党史课堂”后,彭斗忠积极响应,他查阅各种书籍,详细梳理了党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常常备课到深夜,同时,他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了1万字笔记,与社区居民分享。 “面向不同的人群,我讲课的内容也有所不同。针对小学生,我更多是讲学习的乐趣,激励他们好好学习。对于一些青年人,我更多的是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而对于老党员,我通过唱红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让他们充满热情,继续为社区发展贡献力量……”彭斗忠如是说。 今年以来,彭斗忠先后走进社区、学校、车间开展党史课堂,每次宣讲结束后,无论大人小孩,都爱围着他,听他讲述每一块勋章背后的故事。 “彭斗忠爷爷不畏条件艰苦,依然努力学习、提升业务能力的精神打动了我。我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勇于克服困难,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通济小学四年级学生袁俊豪说。 “看着课堂上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我仿佛回到了当年学习的课堂。”难寻少年时,总有少年来。意气风发的少年总会老去,但总有一群热血报国的少年前仆后继,彭斗忠用他的亲身经历传承红色基因,播撒红色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