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安源镇 查看内容

纤尘不染安源红——安源镇“扫黄打非”工作纪实

2021-7-9 14:10| 发布者: cs小编网网| 评论: 0|来自: 这里是红色安源

摘要: 安源镇,位于罗霄山脉北段,是一座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的百年工矿重镇,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更是一方红色热土,曾被誉为“东方莫斯科”和“无产阶级大本营”,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共产党人早期在这里践行 ...
      安源镇,位于罗霄山脉北段,是一座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的百年工矿重镇,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更是一方红色热土,曾被誉为“东方莫斯科”和“无产阶级大本营”,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共产党人早期在这里践行革命初心和使命,震惊中外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就发生在这里,这里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1927年湘赣边秋收起义军事会议也在这里召开,是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和主要爆发地之一。
      全镇总面积25.2平方公里,辖5个村和8个社区,有文物保护单位31处,是全国首批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4A级景区,5.6万老区人民扎根在这片黑色、红色和绿色交织的瑰丽家园,全国重点镇、全国文明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无邪教创建示范镇等“国字号”荣誉熠熠生辉。
      安源之美,不止美景,更发自于安源人精神之美。作为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近年来,在省市区的高度重视和精心指导下,安源镇深入推进“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借大势、用平台、善融入,将“扫黄打非”工作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推进,以“繁荣与净化”为主线,找准工作切入点,实现“扫黄打非”进基层常态长效,扫除了文化垃圾,捍卫了一方净土,守护了精神家园。

抓好“三支队伍” 夯实“扫黄打非”工作组织力量

      强化领导队伍,精心实施“扫黄打非”联合作战。成立了镇“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文化站、外宣办、综合执法大队、社会治理办、教育办、派出所等部门以及各村(社区)负责人为成员,各成员单位签订了工作责任状,明确了各自工作职责,健全了督查调度机制,每季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议对“扫黄打非”工作及时互通情报信息、共同分析研判解决,“扫黄打非”工作形成分兵把守、齐抓共管、协调联动的工作态势和良好局面。

      细化专群队伍,精细实施“扫黄打非”网格管理。全镇村(社区)按照行政区域共划分为66个网格,成立了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为网格长的“扫黄打非”网格化管理体系,配备了由村(居)民小组长、党员骨干、村(居)民代表等组成的120余人“扫黄打非”网格员延伸到村组(社区),并聘请了“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下沉到网格担任“扫黄打非”信息员、监督员、联络员,群众“有事找网格 小事不出格”,形成镇域有网、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的良好格局。

      优化宣传队伍,精准实施“扫黄打非”寓教于乐。组织政治素养好、理论水平高、热心公益活动的党员干部、离退休人员、文化爱好者等,成立了文化宣传志愿者服务队伍,编排“扫黄打非”专题节目并结合安源“党史大舞台”和文艺三下乡活动进行演出,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的同时,提升群众对“扫黄打非”工作的知晓度和认知度,并把优秀传统文化送到群众身边,让先进文化占领基层阵地,让黄非等文化垃圾失去生存之地。


建好“三大阵地” 营造“扫黄打非”工作浓厚氛围

      建好指挥阵地,让“扫黄打非”有了“磁力效应”。将“扫黄打非”工作站与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共同建设打造,落实“六有”(即有办公条件、有骨干队伍、有相关制度、有依托平台、有工作经费、有宣传阵地),做到“六上墙”(即标牌上墙、人员情况上墙、工作职责上墙、工作制度上墙、宣传橱窗上墙、举报电话上墙)要求,在镇本级和各村(社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了“扫黄打非”工作站,实现全覆盖。工作站围绕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的根本要求,履行承担好“八项职责”,并定期组织“扫黄打非”相关知识培训,提高“扫黄打非”人员业务工作水平,带动“扫黄打非”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群众。

      建好红色阵地,让“扫黄打非”有了“红色效应”。红色旅游景区是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阵地,安源镇切实把旅游景区纳入“扫黄打非”整体格局。一方面,在景区设置了宣传栏、宣传标语等,向来往群众和游客积极普及“扫黄打非”知识,使游客树立文明旅游的“正能量标杆”。同时,联合各景点管理单位建成“扫黄打非”工作进景区工作点,以摸排非法出版物和有害信息为重点,扎实开展景区出版物市场和文化旅游经营活动日常监管巡查行动,确保景区文化旅游市场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利用红色安源文化资源优势,让游客走进安源,就能深刻地感受到安源红色文化的精髓,并且在红色景点组织开展重温入党誓词、万名党员答万题、访谈“工农兵”老党员、齐过政治生日、诵读红色家书等开放式互动式红色教育活动,“红色基因”凝心铸魂。

建好舆论阵地,让“扫黄打非”有了“向心效应”。线下,通过开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设置宣传栏、发放宣传单、张贴宣传海报并公布举报电话以及广场综合宣传活动、文艺演出等形式告诉群众什么是“扫黄打非”,并积极向群众宣传反邪教反封建迷信知识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知识,提高群众对有害思想和文化侵袭的防范意识;同时与辖区内文化经营场所签订“扫黄打非”责任书,要求各文化经营单位强化自律经营意识,共同推动辖区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线上,利用微信公众号广泛宣传“护苗”等“扫黄打非”公益宣传片以及“扫黄打非”相关知识和工作动态,提升了“扫黄打非”知晓度和参与度。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让群众知晓政策、参与其中,在生活中自觉抵制各类文化垃圾,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搭好“三个平台” 形成“扫黄打非”工作强大合力

      搭好综治管理融合平台,巧打“融合牌”扩大聚合力。将“扫黄打非”和社会治理相融合,列入社会治理总体部署和工作目标之中,结合平安建设各项工作,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扫黄打非”网格化工作体系,实现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基层平安联创。广泛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把“扫黄打非”工作纳入平安村居、平安家庭等平安创建活动之中,强化举措,全力推动。把“扫黄打非”工作和矛盾纠纷排查相结合,把“扫黄打非”专项行动融入到寄递物流企业规范整治、校园周边安全隐患整治和反邪教整治、禁毒整治以及城管部门的乱摆卖整治等专项行动中,强化排查整治力度。把“扫黄打非”工作纳入社会治理网格服务管理内容,纳入“天网”“地网”工程实施合力监管。

      搭好群众文化互促平台,巧借“文明风”增强渗透力。打造“文明村(社区)”和“移风易俗示范点”,弘扬好人文化,在群众中树立了“孝老爱亲”廖素丹中国好人以及“助人为乐”谢汝球等见贤思齐的榜样,引导群众参与文明建设的同时,营造了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并且全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了全覆盖,积极开展了全民阅读、文体演出、公益电影放映等系列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质文化服务。以文化人,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扫黄打非”工作的支持参与和高度认可,让“扫黄打非”工作渗透基层。

      搭好家校社会联动平台,巧筑“护苗墙”延伸影响力。积极推进“扫黄打非”进校园,在大力整治校园周边文化环境的同时,将“扫黄打非”融入学校日常教育,开展好“七个一”活动,即办好一版“扫黄打非”黑板报、画好一批“扫黄打非”手抄报、唱好一篇《“扫黄打非”弟子规》、开好一次网络安全主题班会、办好一场“关注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远离和抵制盗版、非法出版物”签名活动、发好一份绿书签、上好一堂“绿色阅读 养浩然正气”德育课,引导和鼓励学生自觉抵制和远离有害出版物和网络信息的侵害,帮助少年儿童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好习惯。此外,开展“班主任微信提示家长”、“小手拉大手—给家长的一封信”等活动,呼吁家长以身作则,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校之间,社会教育也是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社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置了未成年人活动阵地,开辟了未成年人阅读专区和绿色网吧,满足了未成年人阅读和上网需要,“四点半”课堂中也将“扫黄打非”相关知识融入,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扫黄打非”家校社联盟的构建,筑牢了无缝衔接的“护苗”防火墙。

      随着“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安源镇实现了全镇文化市场无地摊游商、无非法出版物兜售、无有害信息传播的“三无”格局,处处洋溢着向上、向好、向善、向美的文化氛围。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