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 近日, 在老关镇三角池村凯丰故里初心广场上, 党员们怀着饱满的热情紧握双拳, 眼神坚定,重温入党誓词。 数名已过花甲之年的老党员 更是挺直了身板, 仿佛回到了那个意气风发的年代。 老关镇三角池村位于湘赣边界,是远近闻名的“红色村”。近年来,老关镇因地制宜推动红色名村建设,大力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红旅产业,擦亮“红色名片”,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走进凯丰故居,有厅堂、卧室、厨房、农具杂物间、猪舍、牛栏等,室内陈列着解放前使用的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重现了当年的生活场景,让红色文化更加鲜活。在凯丰故居不远处,是凯丰同志生平业绩展览馆。前来参观的人们在凯丰生平事迹的照片、书信、著作等实物展示区前驻足凝视,深刻感受凯丰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始终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崇高风范。 自2017年起,湘东区全面启动凯丰故里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工作。老关镇充分发挥赣湘边界地理优势和红色资源功能,全力配合区委、区政府完成凯丰故里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筹资修葺了凯丰故居,新建了凯丰生平事迹展览馆、凯丰广场,并邀请专家和凯丰子女对凯丰事迹和遗物进行收集整理和布展。同时,配合完成了廉政教育馆、区委党校等红色阵地建设,打造了党性教育培训基地。研发了《信仰的力量》等主题党课,培训中心被列入江西省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备案目录。 “我们白天带着孩子参观凯丰故居、展馆,到百果园体验采摘的乐趣,晚上吃农家饭,住特色民宿,感受‘红绿相映’的独特魅力。”一位远道而来的游客刘先生告诉记者。漫步在三角池村,入目可见的是迎风摇曳的千亩花田、花木点缀的纵横村道、清新亮丽的农家小院、庄严肃穆的红色遗址……近年来,老关镇党委、政府结合新农村建设、环境卫生整治,投资近2000万元完成三角池村村庄环境美化提升工程和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村社会治理综合体等基层阵地资源整合,形成红绿相间、新旧融合的建设新格局。三角池村先后获评国家级森林乡村、全省4A级乡村旅游点、全省3A级景区、全市十佳美丽乡村。 环境美了,人气也旺了。乘着红色乡村旅游的东风,三角池村的民宿经济也日益红火了起来。2018年就办了民宿的村民徐香兰说:“这几年村里越变越漂亮,游客也多起来了,我们夫妻俩在家办民宿,除了有游客的吃住收入外,还卖点鸡蛋、蔬菜和土特产,一年能赚两万多元。”村党总支书记何树萍介绍:“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不少党员干部和群众都来这里追寻革命印记,重温峥嵘岁月。” 让村民实现稳定增收的还有产业发展。三角池村依托凯丰故里红色资源,融合特色农业发展,打造“百亩百果园”“千亩花海”,探索“莲鳖共养”“莲虾共养”等农业新模式,培育特色民宿20余家,逐步形成以旅游观光垂钓、休闲度假为主的现代休闲农业发展格局,探索出了一条以红色培训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特色发展路。 “村里将民宿纳入集中管理,还聘请了导游为游客讲好凯丰故事。此外,推进光辉种养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已吸纳34人务工就业。2020年接待游客超4万人,实现民宿户均增收3万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5万元。接下来,我们将不断激活红色引擎,为乡村振兴赋能。”何树萍说。 绿水青山是大自然赐予的“自然财富”, 红色文化是革命先辈留传的“精神财富”。 如今, 这两者与古色乡村融为一体, 为乡村振兴夯实产业基础、 注入精神动力, 让农村不但“红”起来, 而且“燃”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