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萍乡税务 查看内容

“我与改革开放40年”征文:收税路上的记忆

2018-11-29 11:33|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来自: 萍乡日报

摘要: 在国家税务总局上栗县税务局干部叶敏的抽屉里,一直珍藏着一张老照片,它拍摄于1991年。照片上的正是叶敏本人,当时刚刚31岁的他年轻帅气,意气风发地骑在偏斗摩托车上。说起这张照片,现年58岁的老叶打开了话匣子。 ...

在国家税务总局上栗县税务局干部叶敏的抽屉里,一直珍藏着一张老照片,它拍摄于1991年。照片上的正是叶敏本人,当时刚刚31岁的他年轻帅气,意气风发地骑在偏斗摩托车上。说起这张照片,现年58岁的老叶打开了话匣子。

“35年前,我从部队转业成了一名税务干部。第一天到税务局报到时,我看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几个大字,心中满是豪情,铆足了劲头要大展拳脚。”

“可是现实并没有那么诗意。我最开始下乡收税全靠两只脚,一本发票、一支笔和一个帆布袋就是所有家当。那时候,全县没什么大企业,税源相对分散,主要是收屠宰税,还有集市上一些小摊小贩的零散税收。为了收几块钱的屠宰税,我们天不亮就赶路,冒严寒、顶酷暑,翻山越岭,蹚水过桥,经常是泥一身水一身,一天下来腰酸背痛,一个月鞋子都磨破了好几双。虽然很苦很累,现在想想,还是很怀念那段经历的。”回忆起当初艰难的岁月,老叶颇有些感慨。

“后来有了自行车,我们骑车出去收税,清脆的铃声响在田野上,特别好听。那时候,骑着自行车出行回头率总是很高,有几次看着漂亮姑娘盯着自己,脸一红,心一慌,连人带车骑沟里去了。”说着,老叶忍不住笑了起来。

“当时,上栗县民间鞭炮烟花作坊像雨后春笋一般发展很快,一个乡的鞭炮烟花生产户就有几百户。他们发货的方式更是形式多样,肩扛、自行车拖、板车拉……而鞭炮烟花税收管理只能靠属地税务分局的三四个管理员。于是,大家经常晚上上路检查,一检查就是一个通宵,第二天还得照常上班。记得有一个晚上,我和同事欧阳辉凤一起通宵检查,检查完以后实在太困,两个人坐在路边不知不觉睡着了,醒来的时候才发现旁边是个猪圈,居然跟猪睡了一晚。从此以后,这件事成了同事们的笑柄。”

“随着工作条件的改善,局里给我们配备了偏斗摩托车,马力很强,车身蓝白相间,并安装有警笛,驾驶起来十分威武。特别是清理漏征漏管户时,几辆摩托车一起出动,十分有威慑力。那时候国家鼓励发展经济,全县小煤窑遍地开花。为了准确定位税源,我们只能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找,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统计,一个矿井一个矿井地走访。上栗县杨岐乡有很多矿井,山高路窄,路面泥泞,旁边就是悬崖峭壁,而且路上大货车很多,行车非常危险。有一次因为5岁的儿子无人看管,我便带着他去矿山走访。由于天太晚,路上坑洼不平,一不小心我们连人带车栽进了沟里,儿子的腿被石子划破,流了好多的血,吓得我愣是半个月都没敢碰摩托车。每次骑着摩托车去矿山收税,回来的时候都是白衣服变成黑衣服,满脸满身的煤灰,只有眼睛和牙齿是白的。大家都管我们叫‘黑人’。”说到这里,老叶不由得笑起来。

“过了几年,我们局有了吉普车,但这个烧油的家伙有时候也会出毛病,经常坏在山路上。当时网络还不普及,收到的税款得自己交到县城的银行。有一次,我和女同事李珍兜着十几万元的税款去县里上缴,吉普车却坏在了人烟稀少的半途中,没办法,我只能狠下心把刚参加工作的她留在车上,然后步行去找人帮忙,走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到修理站。当我回到原地的时候,天色已经黑了,李珍一个人在车上快吓哭了,她带着哭腔对我说:‘我一个月工资只有两三百元,要是丢了这些税款就等于要了我的命啊!”

“如今可好了,缴税可以足不出户,鼠标一点,便轻松缴纳。公众纳税意识越来越强,不用一户一户做工作征税。自行车、偏斗摩托车都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光荣使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那些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去征税的日子,那些流淌着心血和汗水的日子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成了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老叶动情地说。

还有一年多,老叶就要退休了,他说将永远记得曾经的“税月”,永远不忘曾经的豪情。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