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排上镇排上村的一家农场,虽然面积不是很大,但种养齐全,有猪舍、鸡棚、鸭棚,周边有不少的蔬菜、瓜果、树木等。附近有条小河,河内有数百只鸭子争游抢食。远远看去,一名男子一手拿着竹篙晃动,一手提着一只沉甸甸的蛇皮袋,不时把食物给河里的鸭子吃,忙得不亦乐乎,这就是该村的脱贫户张来启。 说起张来启,大家对他第一印象是“老实忠厚,勤劳肯干,吃得苦,不怕累,知感恩,有情义”。如今他的小日子过得甜甜的,他心里不忘残疾人、困难户。提起农场和家庭生活以及儿女读书方面,他第一句话就是说:“我如今生活好,又有自己的事业,脱贫全靠党、全靠各级领导干部帮扶,才有今天的好生活。” 张来启从小就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右脚也有点行动不便。初中毕业后的他下井去挖煤,因一只脚无力干不了重活,为了生存,他咬紧牙关,每天到十多里远的小煤窝去担煤,在又矮又窄的煤井里艰难行走着。对一个刚满20岁的残疾人来说,必须付出上百倍的艰辛。每天回家,母亲只要望着张来启拖着疲倦不堪的身躯,一拐一拐回来时,总是止不住偷偷擦泪水。可张来启心想:为了一家人糊口,为了成家立业,再苦再累也要拼命去干。 20O4年,张来启结婚了,婚后生育一儿一女,全家人欢天喜地,同时也面临忧愁。虽然组建了小家庭,有活泼可爱的孩子,有贤惠的妻子,可是家庭没有经济收入,靠张来启每天到集市上卖点蔬菜挣钱,远远不够生活开支。父母年迈,小孩尚小,妻子是个残疾人,没有劳动能力,家庭背负着沉重的债务,日子越来越贫困。 2014年初,在精准扶贫政策指引下,张来启这个对生活和命运从不抱怨的“双残”家庭,得到了村镇干部的关注。经过贫困人口精准扶贫识别“十三步法”程序,张来启被正式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不久,排上村第一书记,现任排上镇扶贫办主任席玲玲来到张来启家了解情况。听到张来启愿用自己的勤奋努力去脱贫致富,扶贫干部很欣慰,席玲玲对他说:“只要你肯努力,现在各级党政部门都会帮你想办法出点子,甩掉贫困帽子。”这一席话激励了张来启迷茫的心,从此,张来启像换了个人似的,为脱贫梦想而忙碌。他把自家楼上的谷仓改成鸡鸭孵化房,借钱购买孵化加热设备。在岭上搭鸡棚、鸭棚,散养鸡鸭。为了搞科学种养技术,多次去区残联、区民政局和农业局举办的专业养殖技能培训班学习。并且把家里人一一分工,妻子专门打理家务和养羊,小孩在校读书,由父母接送,自己早出晚归放养鸡鸭以及田间管理,逐步建了个小农场,取名“红满山扶贫农场”。就这样,通过两年的努力奋斗,张来启一家年收入就达到两万多元,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子。 2017年为了扩大农场规模,张来启申请贷款2万元,发展2000平方水塘养鱼规模,山岭面积30余亩,水稻种植面积30余亩,搭建猪舍400多平方,并与周边10多户贫困户、残疾人、养殖户结成“公司+农户”模式,实现了种、养、产、销一条龙服务,年收入达20万元。张来启的路似乎走得更加坚定了。 故人言: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在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下,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张来启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了“小康梦”,他望着辛勤劳动换来的扶贫农场丰收景象,激动地说:“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如今我富有了,过去我是被照顾的对象,现在我也想尽点微薄之力回报社会。”今年五月,他成了爱心志愿者协会腊市爱心服务队的一名志愿者。端午节这天,他随服务队为残疾人贫困户家庭送去大米和粽子。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张来启就是这样,身残志坚,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撸起袖子,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