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湘东区 查看内容

全媒聚焦湘东!

2021-8-6 13:31|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

摘要: 昨天《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江西日报》等多家重要媒体相继聚焦湘东关注了湘东这些……其中《光明日报》版面头条刊发的《服务小窗口 文明大舞台——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见闻》一文报 ...

昨天

《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江西日报》等多家重要媒体

相继聚焦湘东

关注了湘东这些……

其中

《光明日报》版面头条刊发的

《服务小窗口  文明大舞台——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见闻》

一文报道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情况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05日 04版)刊发

▲江西宣传微信公众号转发《光明日报》文章

全文如下:

服务小窗口  文明大舞台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见闻

【文明在这里】

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学习伙伴”,守护在群众身边的志愿者,文明新风荡漾的村庄……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县区的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1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4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500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遍地开花,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学习伙伴”

7月8日上午,湘东区腊市镇竺园村石先庵组刘光保家的小院里,一大早就聚满了村民。大家心情都很激动,期待着“学习伙伴”陈步上来分享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作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代表,陈步上被邀请到天安门广场,现场观看了建党百年庆祝大会。回村第二天,他就开始在村里宣讲,目前已开展微宣讲30多场。

“总书记的讲话,字字铿锵有力,催人奋进。”陈步上感慨,“虽然我年纪大了,但哪怕只能做些小事,一样会发出光和热。”

竺园村党总支副书记彭军对村民表示:“眼下竺园村最大的事就是抓好乡村振兴,大家要一条心,回家后都思考一番,下回再聚咱们可得好好规划一下。”

在湘东区,像陈步上这样的“学习伙伴”有100多位,分布在各村组,其中有律师、党史爱好者、老支书、党校教师。他们组建起一支支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队伍,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做实做细

“父本叶尖发黄、枯萎,不知道是什么情况?”6月26日,排上镇南村的制种大户周勇明通过手机“点单”,预约镇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科技志愿者戴中华上门服务。

很快,戴中华便出现在周勇明的制种田间,查看后得出结论:前期尿素打多了,缺水。随后开出“药方”:追加叶面肥,适当添加调节剂。过了15天,戴中华又主动帮周勇明看水稻长势,发现草害比较多,便用自己的植保无人机帮忙除草。

湘东区是全国知名的“杂交水稻制种之乡”,家家户户都从事制种。镇里组织制种大户、农技人员等成立科技服务志愿服务队,农民在线“点单”,志愿者“接单”进行技术指导。

除了“点单”,还有“派单”,即由各文明实践平台结合实际制定年初计划的志愿服务。这种“点单派单”模式已在湘东区各个文明实践平台全面推广。今年以来,全区制定和优化志愿服务项目751个,提供服务8000余次。

在陂田村,志愿者杨业明正在忙着做方案。按照“派单”计划,8月份排上镇将举办一期水稻制种技术培训班。“一边与制种户沟通,收集问题,一边还要联系省里的农业专家。”杨业明介绍,培训共5天,安排40个课时。

把小事做实做细,目前,湘东区文明实践志愿者发展到8万余人,占人口比例26%以上,组建服务队184支,带领群众在疫情防控、抗洪抢险、助老护小等社会公共事务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润物无声

在湘东镇江口村,差不多每天下午4点多,陈云发就会从工地下班回家。放下工具,陈云发习惯性坐在客厅小板凳上,开始作画。陈家客厅的墙上陈列着20多幅油画,最近又新添了多盏射灯,看上去就是一间画廊。“都是老师们帮忙布置的。”陈云发说。

“老师们”是湘东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文化志愿者。2020年6月,该区在江口村建立零799艺术区,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文化服务点,引进20多位绘画、摄影、雕塑等方面的志愿者入驻,成为江口村的“新农民”。

志愿者来到江口后,成了村里一道别致的风景。田埂上、小河边、树林里,总能看到他们创作或采风的身影,常常引来村民围观。

陈云发是个泥瓦匠,也爱往围观人群里钻,尤爱看志愿者作画。一个月后,陈云发找到志愿者张佰桥帮忙弄油画颜料。得知老陈想学油画的心思后,张佰桥送了他一整套工具,并指导他学习。短短几个月之后,陈云发就创作出30多幅作品。

陈云发的创作引起了志愿者们的思考,大家决定在村里开展一次以“美”为主题的调研。志愿者们在村子里转,跟村民闲聊,有人扛着摄像机在后面跟拍。为期45天的调研结束后,形成的摄影作品“点燃泥土”、纪录片“你笑起来真好看”在村里展出。

“没想到自己也‘艺术’了一把。”陈云发的妻子杨爱莲一眼看到墙上大幅的“自己”——她和另外两个村妇,穿着醒目的紫色裙装制服,站在池塘边杂草中,卖力吹着唢呐。她有些害羞,但又很快乐地承认:“挺有意思的,怎么感觉那么美好呢?”

这场“艺术行为”有80余名村民参与。和杨爱莲一样,村民们看到照片和纪录片中“很艺术”的自己和家园,又是惊讶,又是兴奋——原来美就在生活中。

志愿者又把绘画、莲花落搬进村里小学课堂,建立公益讲堂,50多人的小学就有20多个学生前来学习。7月6日,在江西省红色绘画作品现场创作大赛中,村里12岁的陈佳慧荣获特等奖,引起了小乡村的轰动。

闲暇时看画展、学陶艺、吹拉弹唱、写字作画……在江口村,村民们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放眼湘东,群众无不深刻感受到文明新风吹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萍乡市湘东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深入基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新思想深入人心,不仅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有力地提升了乡风文明。”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西省文明办主任龚建文说。

探视巡访养老模式

登上《人民日报海外版》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8月05日 第04版)刊发

部分摘要:

图:李桂东摄(人民视觉)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在各村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留守空巢老人、分散供养五保老人等群体提供紧急救助、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基本服务。图为日前在湘东区麻山镇连山村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医务人员正为老人检查身体。

《江西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的

《门槛不断放宽 效能不断提升

湘东区深化“放管服”改革释放经济活力》

一文报道我区优化营商环境

▲《江西日报》(2021年08月05日 01版)刊发

全文如下:

门槛不断放宽 效能不断提升

湘东区深化“放管服”改革释放经济活力

不久前,个体工商户邓苏江来到萍乡市湘东区行政服务中心办证大厅,10分钟内就拿到了新开瓷砖店的营业执照。“手续简单、办事快捷,实在是太方便了!”他兴奋地告诉记者。在湘东区,像邓苏江一样的创业者越来越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该区新增市场主体8000余户,增幅达64%。

市场主体数量增长的背后,是湘东区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近年来,该区在落实中央、省、市压缩行政审批流程和减税降费的基础上,创新推出了一系列纾困解难、便利化政务服务措施,释放了巨大政策红利。截至目前,湘东区区级层面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压减90%,行政审批和服务“一次不跑”“只跑一次”事项总计1390项,占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的91.87%。市场准入门槛不断放宽、政务服务效能不断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市场主体的设立、成长,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去年以来,湘东区先后获评全国第二批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区、全省第二届最佳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县(市、区)等。

从2017年开始,湘东工业园内的企业鑫森新材料受市场影响,生产持续三年处于停滞状态,导致银行贷款逾期未还、员工工资被拖欠。在该公司生死存亡之际,去年,湘东区政府担保公司及时“送”来担保贷款1000万元,让企业迅速恢复正常生产,当年纳税超千万元。近日,该公司承接了一笔6000万元的订单,为缓解企业资金困难,该区相关部门积极协调,为其争取了2000万元的产业链周转供应资金。“预计今年产值将达2亿元,三五年内朝10亿元目标奋斗!”(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鑫森新材料负责人张菲信心满怀地说。

湘东区重点围绕减轻市场主体的融资负担,统筹财园信贷通、湘园贷、科贷通等金融手段,为企业融资6亿余元,区财政贴息138余万元,减免企业担保费98.18万元。今年,该区继续出台支持企业稳产稳岗方案,落实中小企业纾困用电、用气、稳岗“三项补贴”180余万元,并成立国华并购基金、国昌基金、新兴产业基金共30亿元规模的基金支持企业发展。

此外,湘东区明确优化营商环境“亲清十三条”,划出“红色界线”,倡导主动服务,实施“亲清代理”,对新引进企业,所有办证办照均由引进单位“一站式”限时办理办结;提供“亲清服务”,实行县级干部“1+1”挂点服务,成立企业“亲清服务队”,区工业园下派20个驻企工作组,通过“三问三帮三建”,对所驻企业进行“一对一”服务,精准解决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打通了惠企“最后一公里”。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