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伟刚 独臂铺就和谐路的乡村调解员阳昌绍,倒在生命讲台上的乡村教师胡燕飞,义务摆渡14载接送山村孩子上学的郭罗恩,拾巨款完璧归赵的欧阳家和、欧阳超父子,坐在轮椅上书写大爱的欧阳晖……近年来,在芦溪这方热土上,涌现出许许多多好人好事,他们用美德和善行彰显人间大爱,成为一种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力量。 厚重的文化底蕴 是“芦溪好人”不断涌现的肥沃土壤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在芦溪创办江西历史上最早书院之一的濂溪书院,并有脍炙人口的《爱莲说》流传于世;清代著名才子刘凤诰因文思敏捷、品行高尚,被乾隆皇帝誉为“江西大器”……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崇尚文化、重视教育已经在芦溪这块土地上形成一种浓厚的社会氛围。 有着较好传承和积淀的芦溪对文化建设历来高度重视,较早就提出了“文化兴县”战略,明确了把芦溪建成文明程度较高、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的目标。几年来,该县从解决基础设施入手,投入1500万元率先在全市建成了设施完善、规模较大的集演出、培训、展览等功能于一体的县文化艺术中心;投入7500万元建成县体育中心;投入5000万元建成县博物馆。先后打造出一大批生态休闲、能工巧匠、红色旅游、产业文化等各具特色的主题文化新村,为芦溪人的“幸福生活”烙上了文化的鲜明印记。古城缩龙、车湘傩舞等民间艺术影响深远,先后荣获中国灯彩艺术之乡、中国农民画艺术之乡等国字号荣誉。在厚重的文化传承熏陶下,在精神文明建设春风吹拂下,该县好人层出不穷,崇文重德在这里备受推崇。 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 是催生“芦溪好人”的丰厚滋养 一名基层调解员,持续30余年专门从事调解工作,尽管身患癌症却依然执着坚守;一位高位截瘫患者,尽管病魔缠身,却牵头建立了“守望之家”,用大爱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一位乡村校长,几十年如一日,以“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的理念,将一所落后乡村学校,办成了全国闻名的“人才摇篮”……杨斌圣、胡启初、龚德凌等,他们正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代表。 该县始终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之融入党的建设、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层面,以培育、宣传、学习典型为突破口,营造出一种催生典型的社会氛围。同时在道德建设中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围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评选活动,随时收集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好人”事迹并向上推荐。广泛开辟褒奖“平民英雄”、表彰“凡人善举”的阵地,在全县建立100多个道德建设公开栏,让表现优秀的普通群众成为主角。在乡镇、城区各单位建立40多处“道德讲堂”,经常性举办身边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先进事迹宣讲活动。建立健全参与激励机制,鼓励动员人们投身到学雷锋志愿服务中来,全县先后涌现出龚德凌党员服务队、肖玉玲志愿服务队、胡启初留守儿童“守望之家”等志愿服务组织,参与人数达2万人。 长效机制的建立 让“芦溪好人”现象“枝繁叶茂” 该县还设立“文明家庭模范奖”“崇德向善风尚奖”等奖项,通过评选表彰活动,发现大批孝老爱亲、敬业奉献和见义勇为的“好人”,通过展播先进典型事例等形式进行宣传,让其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对重大先进典型,及时统一谋划,整合资源进行高位推介,初步形成了先进典型的培育、发掘、选树机制。 为深入推进公民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弘扬社会正能量,该县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评选“孝老爱亲”“敬业奉献”“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活动,目前受到国家和省市表彰的各类先进典型人物达170人,芦溪身边好人420人,形成了好人频现的品牌效应。注重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建立长效帮扶机制,从政治、工作、生活上关心英雄模范及其亲属,使全县形成关心好人、尊重好人的浓厚氛围。同时把有关典型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制度,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从杨斌圣到160个“杨斌圣群众工作室”大调解工作模式;从张佳坊农村党员“百分制”到全县党员领导干部“百分制考核”的大党建工作模式……每一个品牌都是该县不断探索、实现典型的精神内涵和经验做法的成果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