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沿着蜿蜒盘旋的沥青路一路前行,郁郁葱葱的密林深处,一排醒目的建筑群映入眼帘。最中央的建筑上方,江西省干部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示范点——“把一切献给党”安源党性教育基地14个字,在骄阳下熠熠生辉。近年来,安源镇依托丰富红色文化资源,追寻革命的红色足迹,打造安源党性教育基地,使其成为各级党员干部加强自身政治修养、提高政治理论素质的红色阵地。 追寻红色印记打造硬核基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性教育工作,更好地讲述党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安源党性教育基地以孔原故居为主体,新增设孔原、吴烈、吴运铎、王耀南等革命先辈的事迹陈列馆,进一步做深内涵、做实内容、做新形式,实现从“外延式拓展”到“内涵式发展”。 近年来,基地在素材选择上,坚持一场馆一主题,无论是文字性的陈述、图片史料的遴选,还是实物光影的呈现,始终贯穿“红”的底色和力量,引导教育党员思悟初心,不断正心修身,上好党性教育的必修课。在展现形式上,安源镇将历史与现实结合,抓住干部学习的“兴奋点”,找准触发激情的“切入点”,全面落实“红色领航”各项任务,着力开展重走革命路、重温入党誓词、宣讲红色故事等特色党建活动,让党性教育根植于党员干部心中。同时,搭建“实境+网络”的教学载体和模式,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资源,建立微信公众号等党性教育专栏,创新推动实境党性教育向网上延伸,打造党性教育“随身包”,满足党员干部多样化、便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百姓大舞台”声声红歌润民心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安源镇结合红色资源点的不同资源禀赋和红色文化内涵,紧紧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目标要求,提出灵活运用“历史教科书”中的鲜活案例,搭建安源党史初心“大舞台”打造鲜活党史现场,编排展现安源当时特色的文艺节目,将安源百年党史搬上百姓大舞台,让党史学习教育零距离走进群众、温暖群众。 “结合党史,我们精心编排了一系列节目,以歌、舞、唱等情景剧的形式表演出来,通过进社区、入村庄、走学校,带动群众一起参与进来,使党史学习教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映山红艺术团、星火艺术团负责人李学云介绍说。在巡演中,一个个文艺节目将党的百年风雨历程娓娓道来,用鲜活生动的革命人物事迹、高度凝练的革命文化精髓,呈现出感人至深的革命战斗豪情,仿若历史重现,让群众在巡演中“看见”过往,重温光辉岁月,使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截至目前,全镇党群积极排演《张家湾的红灯》《中国保尔》《红领巾的摇篮》《金色的鱼钩》等红色情景剧目10个,《把一切献给党》《安源火种天下传》等党史歌舞节目16个,组织专题巡演7场、专场演出20余次、专题宣讲11场。 赓续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近年来,安源镇将党性教育基地建设作为加强红色名村建设的助推器,探索实行“课堂+田间”“纸间+指尖”教学模式,以“室内+室外”的形式提升党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将基地建设、党员教育与乡村振兴、党员队伍建设联系起来,突出村居特色,统筹兼顾周边资源环境,在宣传推广党性教育基地的同时,助推张家湾村村容村貌实现完美蜕变。 该镇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构筑连点成线的“红色矩阵”,开发红色研学、绿色休闲采摘、娱乐游玩等项目于一体的红色旅游产业链,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依托“把一切献给党”安源党性教育基地、萍乡首个地震台暨青少年科普教育馆、周边红色旅游景点,以裕泉丰种养专业合作社项目为重点,开发金丝皇菊产业基地、农垦观光基地,带动周边农户餐饮、特色农产品销售等业态发展,2020年共计接待游客逾10万人次。同时立足当前紧靠安源工业园、中环东路出口等区位优势,盘活村级闲置办公楼、土地、废弃工矿地,发展仓储、物流、人力输送等产业,增加集体收益。如今的安源镇张家湾村,依山而建、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农家庭院,与现代气息浓郁的党性教育基地相依相伴,在安源党性教育基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得益彰,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