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山镇大院村(徐文、李雪瑶 摄) 大江网/萍乡头条客户端讯 记者李小涛报道:刚收割完第一季航空大豆不到1个月,近日,家住上栗县赤山镇湾里村4组村民朱根华又开始了新的忙碌。“播种、补苗、施肥……上半年,我在家做农活就赚了近2万元,现在又试种第二季航空大豆,让我每天都有活干。” ![]() 东源乡农业产业基地(徐文、李雪瑶 摄) 航空大豆长势喜人、万亩油茶整齐划一、农业采摘游蓬勃发展……上栗县坚持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构建“山上种油茶、山下种大豆,山上养羊、山下养兔”的立体化特色产业体系。 ![]() 东源乡农业产业基地(记者李小涛 摄) ![]() 因地制宜 “保姆式”服务解决发展“瓶颈” “东源街20斤、赤山街20斤、萍乡市区60斤……”烈日炎炎,桥头村瓜农彭成文正和妻子统计当天预订的西瓜。 看着本子上的订购名单,夫妻俩笑得比西瓜还甜。 “我们的西瓜品质好、口感佳,每天订购的人络绎不绝。”彭成文如是说。 “前几年,在村‘两委’帮助下,流转了数十亩土地,现在种了西瓜、甜瓜、玉米。” 彭成文说:“水利、道路、机耕道……都在逐年完善,我们种植农作物也越来越便利了。” 沿着西瓜基地径直走到反下自然组,这里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经常旱季干旱、雨季洪涝,导致农田撂荒。 桥头村“两委”根据当地实际,兴修道路、水利,开垦荒地,鼓励村民种植黑豆。 ![]() 村民正在筛选黑豆(记者李小涛 摄) “在做好配套设施的同时,我们免费提供种子,并承诺包销售。”桥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凌云说。 何凌云的一番话说到了村民心坎里,20余户村民将40亩撂荒土地全部种上了黑豆。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今年黑豆丰收,对外销售的量达3000斤,何凌云又变身销售员,将这3000斤黑豆逐步进行销售。 “没有条件我们就创造条件,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提高土地集中利用率,并打造电商平台,进一步拓宽全村农特产品销路。”何凌云信心满满地说。 ![]() 赤山镇大院村鱼塘捕鱼现场(大院村 供图) 业精于勤 鱼篓子里挑出“致富经” “我们村有一块撂荒了10余年的低洼土地,该怎么利用呢?” “这块地每逢雨季,就全部被淹了,种农作物是不可能的。” “可不可以改造成鱼塘,用来养鱼呢?” 在赤山镇大院村的一次讨论会上,几位致富带头人一拍即合,将土地承包下来,投资80万元改造成鱼塘。 现在,鱼塘已发展为60余亩,通过传统方法饲养的鱼,每年都供不应求。 ![]() 东源乡桥头村草皮基地(徐文、李雪瑶 摄) 大院村位于萍水河上游,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星罗棋布的鱼塘,诉说着当地300年的传统养鱼历史,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村民。 大院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钟建新告诉记者,原先,鱼篓子是每家每户的标配,每年春季,村民们就挑着鱼苗,走村串户去叫卖。因此,大院村的鱼得到大家认可后,名气也越来越大。 现在,不仅把传统养鱼产业做大了,大院村还以此为契机,推动农业多产融合发展。 随着四季果园、蔬菜基地、药材基地等一批新兴产业发展,大院村越来越美了,游客越来越多了,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了。 钟建新坦言,现在,闲在家里的村民,更愿意到地里干活了。将来,我们还要组建农副产品中心,做大做强绿色食品产业。 ![]() 赤山镇湾里村航空大豆基地(徐文、李雪瑶 摄) “异军突起” 特色产业带来新机遇 看着长势喜人的航空大豆,朱根华很是欣慰:“我可是看着它们长大的哩。” 朱根华早些年跟着邻居们出去做小工,一年到头非常辛苦,也存不到钱。 今年以来,赤山镇湾里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积极对接有实力的国企和制种企业,成功引进航空大豆制种产业。 “现在,村里面一批像朱根华这样的老农,再也不用出去劳累奔波了,他们在家门口产业基地就实现了就业增收。”湾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军说。 ![]() 朱根华正在培育大豆苗(记者李小涛 摄) “我今年上半年已经有存款了,家庭生活品质也提高了。”朱根华说。 在航空大豆产业基地,一条河穿流而过,河两旁垂柳成荫,两岸新建的3.1公里游步道,一直通往隔壁村庄。 张军告诉记者,湾里村以特色产业为契机,建设“一河两岸”风光带,打造观光休闲徒步点。 乡村振兴加速推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上栗县正迈向打造“一域一品”“一域多品”农业品牌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