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江网/萍乡头条客户端讯 记者徐文报道:经济作物“四季交替”,各类产业“一村一品”,“致富带头人”争相“传经送宝”,精品旅游点“交相辉映”……初秋时节,一股产业振兴的“东风”吹满萍乡市湘东区东桥镇。 据了解,东桥镇加快推进一二三产高效融合,深入挖掘农业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文化功能,提升农业附加值。致力以产业振兴为重点,让群众“手中有事、口袋有钱、脸上有光”。 ![]() 学技术又增收 特色农业稳收入 “没有什么特别的诀窍,有专门的培训,很容易上手。” “我们有空就来干活,周边很多乡亲都投入到制种工作中来。” 今年6月,3周创收16000元的“明星夫妇”陈立军和妻子正在为村民传授水稻制种经验。 勤劳致富是对陈立军夫妇最好的形容,他们是东桥镇黄泥湖村的村民,长期在海南从事制种工作。这次本想回乡休假,没想到一不留神就在黄泥湖村种养专业合作社挣了近2万元。 “家乡的农业发展越来越好了,很多村民在家门口干农活就实现增收了。”陈立军说。 ![]() 黄泥湖村有着丰富的水田资源,村“两委”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流转800余亩土地,实现“春种丝瓜、夏栽辣椒、秋收橘子,冬摘萝卜”的现代化农业体系。 黄泥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贺玉明说:“我们村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高效利用水田的同时,为村民创造稳定收入和更多就业机会”。 “自己赚多少钱不算啥,让大家都能赚钱才是真本事。”该合作社负责人付建军说。 像付建军这样的返乡创业者就像一条“鲶鱼”,用自己的能力带动村民勤劳致富。 你创业我帮忙 培育“致富带头人” 在东桥镇南岸村,穿过一段原生态小路,就能看到一个水面如镜、草木繁茂的“世外桃源”。 “咯咯咯,咩咩咩,嘎嘎嘎……”各种家禽家畜叫声在山谷中交相呼应。 喂食、清理鸡舍、准备售卖的土鸡蛋……每天天还未亮,南岸村“鸡司令”刘亮就开始忙活,精心照料山坡上散养的土鸡。 “我的这些鸡都在山坡上散养,能长到3斤左右,肉质爽滑可口。”刘亮说。 刘亮本是“广漂”,存有一定积蓄。但他一直认为,家乡的好山好水是最宝贵的财富,几经思考后,他决定回乡创业。 一开始,他养殖没有经验,一直亏本,后来,当地政府部门提供了技术和资金支持,他的创业之路迎来了转机。 “现在,我的家庭农场年销售总额180万元左右,年盈利30万元左右。”刘亮说。 ![]()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替别人撑把伞。”在能够稳定盈利后,他又推出“特约助销户”服务,带动村民增收。 南岸村第一书记糜刚介绍,目前,村里7户20人已经成为刘亮的“特约助销户”,平均每年每户增收近4000元,其中,村民易太萍在他的帮助下成了“养殖大户”。 “好在有‘鸡司令’的帮助,现在我家一天至少能卖出100个鸡蛋。”易太萍高兴地说。 强基础“搭戏台” 乡村开出“文旅花” 叮铃铃……“你好,这里是东桥镇边山村民宿……” 准备三餐、收拾房间、登记入住……民宿的工作虽然烦琐,但却是“90后”邓利江向往的生活。 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串起一栋栋漂亮的民居,姹紫嫣红的鲜花开在清澈的水塘边,一幅乡村美景映入眼帘。 ![]() “每天起床,看着美丽的翡翠谷,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我更加坚定了回乡创业的想法。”邓利江说。 据了解,东桥镇以产业振兴为抓手,坚持“以农促旅,文旅富农”,在打造文旅产业过程中,依托油菜花节、荷花节等节庆活动,积极打造边山翡翠谷、五峰山、钟鼓寨、老虎山等一批精品旅游点。 “景区没搞起来之前,我们只能在家休息。现在好了,能出去卖点自己做的凉粉,一年能挣2万多元。”80多岁的王多英说。 东桥镇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正迈向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旅结合、绿色发展新路,奋力打造“美丽东桥”样板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