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风镇,“阳昌绍”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阳昌绍的故事也是广为流传。阳昌绍现任芦溪县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做好本职,我做了我该做的事;不负党恩,我做了我能做的事”,阳昌绍回忆起多年来的工作这样说道。“独臂大侠”“和事佬”“人民保护伞”,这都是大家对他的亲昵绰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新时代最美法律服务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人民调解能手”“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中国好人”等诸多荣誉,是他一心为民的最好证明。 ▲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群众送锦旗表感谢 “独臂大侠”用自强创造奇迹 他既没有盖世武功,也不会飞檐走壁,但他胸怀一腔柔情正义,成为老百姓眼中的“独臂大侠”。阳昌绍早年在造纸厂工作时不慎被机械扭断了右手,落下了终身残疾,在村民的关心下,他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积极面对挫折,练习用左手拿筷、写字、骑车、干活。也因此,坚定了阳昌绍为身边村民做实事的想法。“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他努力学习司法调解工作的方式方法,每每到深夜才入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他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调解的成功率更高了。 2021年6月,茶垣村村民周维找到他,哭诉一起交通纠纷处置不公。阳昌绍认真倾听事情的原委,了解到周维的母亲李某在散步途中被陈某骑电动车撞伤,住院期间花费8万余元,出院后经法医鉴定为八级伤残,现要求肇事者陈某赔付后期医药费、护理费等费用共计30余万元。但陈某家境困难,家里还有年老体弱的父母,阳昌绍多面考虑、调解周旋,最终以双方都能接受的赔偿金额协商成功。事后,周维到“老绍之家”送上锦旗深表感谢:“你的调解做到了情、理、法完美结合,你真是我的大救星!” 多年来,在司法调解工作中,经阳昌绍处理的突发事件、群体事件达100余起,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案件1400余件,挽回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为农民工追讨赔偿200余万元,参与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98.68%。 ▲了解修水渠拖欠工钱一事 “和事佬”出绝招化解矛盾 珠亭村在宣风镇是一个大村,阳昌绍“生于斯,长于斯”,为人处世公道、正直,大家都乐意请他去做“和事佬”。阳昌绍在做“和事佬”中运用“二三四”工作法,坚持“两头走,三沟通,四处奔波”。 2020年夏天,阳昌绍接到电话:“你快点过来,要出人命啦!”等他赶到时,村民易某家宅院门口,已经有几十人操锹弄棍,剑拔弩张。原来,此时即将进入农忙,几户人家为争一条水渠闹了起来。面对一触即发的形势,他耐心劝说当事双方,从人情到法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很明白你们的心情,但用武力解决绝非良策,最后可能就是两败俱伤。”经过数次调解,最终矛盾双方握手言和,协议妥善处置。 村民说:“老绍来了,事情就好办,我们信他、服他。”只要群众有需要,他可以立即放下碗筷、立即翻身起床,风雨无阻。 ▲在村民家中调解 撑起弱势群体的“保护伞” 在村里,村民总是戏称道:“老绍一出马,天下就太平!”作为一名失去右手的残疾人,阳昌绍深知残疾人在生理和心理上所承受的双重痛苦和无助。为了解全村残疾人的生活情况,阳昌绍单手骑着自行车,访遍了全村19个村民小组501户家庭,全村残疾人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随时都能脱口而出。误服农药“百草枯”的胡锦刚中毒后,因双腿站不稳,不能行路,想去离家不到200米的村康复中心进行康复锻炼都成为奢望。阳昌绍了解情况后,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搀扶他到康复中心锻炼,多少个刮风下雨的日子,阳昌绍支撑着比自己高一个头且身体重心全压在自己身上的胡锦刚,走在坑坑洼洼的路上,汗水浸透了一件件衣裳。如今,胡锦刚已能借助辅助工具,独立生活。 2015年,珠亭村成立了以阳昌绍个人名字命名的“老绍之家”——集人民调解、普法教育、信息咨询、党员学习于一体的综合便民服务工作室,组建了由法律服务员、人民调解员、心理咨询员于一体的“三员一家”服务团队。全镇成立了16个“老绍之家”工作室,关心关爱村社区矫正人员、残障人士、困难户,对他们而言,“老绍之家”就是他们的“领路人”和“贴心人”,时时处处能为他们排忧解难。 在漫漫人生路上,阳昌绍用信念筑牢法纪底线,用法律撑起公平正义。他总是说:“我将继续坚持密切联系群众,解民忧帮民困,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将人民调解事业进行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