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气质,一座城市也有一座城市的使命。 99年前,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书写了辉煌一页。 如今,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的萍乡市安源区,顺应人民期待、留住城市未来、提升发展质量,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笃定去黑转绿的信念,誓把“煤都”变成“绿海”,坚持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将生态修复和经济转型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生态修复+”路径。近日,记者深入山村矿区,感受安源前所未有的变化。 去“黑”转“绿” 自1898年起,由安源矿、高坑矿、青山矿等矿坑组成的安源煤矿登上了历史舞台。在历史长河里,安源煤矿是长江以南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煤炭多年支撑着当地经济的半壁江山。 然而,挖出了“金山”,却毁了“青山”。20世纪末,低层次、粗放式的开采,造成植被破坏,矿区水源枯竭、水土流失、山体下陷、煤矸石及矿渣堆积,留下抬头难见日、低头见煤灰的环境问题。 怎么办?安源路在何方?摆脱“路径依赖”,跳出“资源陷阱”,安源坚持 “保护为先、发展为要、民生为本”的方针,按照“重点突出、分类施策、阶段治理、全面复绿”的原则,有步骤有计划地综合整治和保护耕地、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经初步调查,安源区全区废弃矿山面积8230亩,一个个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如同一块块难看的疤痕散布在青山之间。为了抚平这些“伤疤”,安源区制定出台《安源区废弃矿山总体生态修复方案》,因地制宜,逐步修复。 近年来投入8500万元,着力打造阳光花海、青山中医药养生小镇等项目,对城郊略下烂泥冲等区域进行废弃矿山环境治理,涉及面积约2300亩,旨在实现从“地下开挖”到“地上开花”的转变。 曾经因煤炭经济35次登上《人民日报》的高坑镇王家源村,高峰期遍布着大小100多家煤矿,也留下了大量损坏的山体和废弃的矿井。百年煤村痛下决心,封矿洞关煤井,对废弃的煤矿进行填埋,对堆积的废渣进行平整,对矿山进行复绿,近5年投资数百万元在王家冲、紫家冲等地种梧桐植榔树,对矿山进行复绿。如今,1000亩的植树区,树干高耸挺拔,树叶层层叠叠,遮天蔽日。王家源村也成为国家级生态村。 据统计,安源共有废弃矿山143个,目前已修复87个,预计明年底将全部修复完成,修复后可新增耕地818亩、林地4218亩、工业平台2497亩、矿旅融合项目地697亩。 点绿成金 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 为治理成片的煤矸石山,城郊管委会略下村对废弃矿山启动大型“手术”,削方、平整、覆土,让煤矸石与其他土壤混合,从而达到蓄水、积肥的效果。他们曾尝试引进三角梅和蜜柚,受土壤和气候的影响,果实产量低口感欠佳。 村两委班子没有气馁,而是发挥城郊优势,打出“春有樱花夏有荷,秋有紫金冬有梅”口号,栽种花木3万余株,2018年略下村推出第一届“阳光花海”樱花文化旅游节,吸引游客十多万人(次)。同时,与休闲旅游相关的花卉、农家乐、土特产受到市民的追捧和喜爱。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先后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乡村等称号的林业分场,吸引来了占地3000余亩的三湾生态旅游度假区投资项目,引来了众多游客徒步休闲,形成4条难易不等的徒步路线,每周流量十万余人(次)。 在五陂镇,曾经的“污河”变身十里花溪滨河景观带,展现出满满的“吸粉力”,激活了吃、住、行、娱、购的旅游经济;守住“根”、留住“魂”,不仅有“老厂房”变身“新景区”,还有农耕博物馆、村史馆、知青印象馆等通过修旧如旧的设计,让更多游客找回记忆、珍惜当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