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融合”,因地制宜; “农旅融合”,因村施策…… 从微小到耀眼, 乡村振兴的星星之火 正蔓延湘东区老关镇, “染”红老关锦绣山河。 凯丰故里 擦亮红色名片 穿过一片片荷塘, 驶过一条条马路, 翻过一座大坡, 眼前便瞬间开朗, 清明澄碧的阳光下, 地处与湖南省醴陵市交界处的 三角池村的“凯丰故居” 矗立在树影间, 显得安详静穆。 ▲凯丰故居 2016年以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凯丰故居、凯丰大道先后得到修缮改造,凯丰广场、凯丰生平业绩展览馆、凯丰纪念园等拔地而起。“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凯丰故居声名鹊起,游客纷至沓来。漫步“初心湖”,观红色圣地,承红色精神,尝“红色味道”,成了游客的“必选题”。凯丰故居侧旁的“凯丰人家”饭馆老板何海明辞去在湖南的工作,回到家乡沉下心开起了餐馆。红火的生意带动了本村其他村民改弦易张,也在家门口开起了餐馆。“经常有人电话预订,最跑火时,一天有20几桌客人,月营业额最多时有十几万元呢。”说起“辉煌历史”,何海明满眼含笑。 ▲“凯丰人家”饭馆 红色名片让老关这片红色圣地绽放光芒,老关镇因此由点及面,利用老关镇人文历史悠久,红色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深挖红色故事,以三角池凯丰故里为中心,继续推进二期提升改造项目建设,并扩大文化旅游辐射范围,打造株萍铁路红色文化展示馆,使之与凯丰故里连成片,交相辉映形成新的红色旅游线路。 红色文化展示馆 承载“振兴”梦 今年6月29日开馆的 株萍铁路红色文化展示馆, 占地面积4亩。 一条200余米长的铁路上 赫然停靠着一辆老式机车, 横亘在白墙黛瓦的 展示馆前的铁路, 似在无声诉说那段过去的岁月。 ▲株萍铁路红色文化展示馆 全馆以《信仰的力量》为主题,由“百年株萍路”艺术场景序厅、工业文明、红色星火、革命英烈、故道新颜五部分组成,生动再现了老关革命先辈及红色遗址的感人故事,散发出浓重的历史沧桑感。“展示馆几乎每天都有人来参观,一个月的游客量达上万人。附近老百姓以馆为荣,不但主动向亲朋好友推介,看到有些游客有不文明行为,还会及时制止。馆内的管理员和讲解员都是由本地人担任,每个人都在用心用情擦亮呵护这块新的红色名片。”老关镇文化站站长李江萍说到这,露出一抹欣慰又赞许的笑容。据她介绍,老关村党建宣传员、村委颜祎就是这样一名兼 职讲解员。颜祎是本地人,大学毕业后,返乡当上了一名村干部,希翼着为乡村振兴发挥聪明才智,让青春绽放在生于斯长于斯的美丽乡村。 ▲株萍铁路红色文化展示馆 每一处红色遗址都是一座“精神地标”。据老关镇负责人介绍,不久,三角池凯丰故里、株萍铁路红色文化展示馆、登官村“飞凤岭”生态观光项目将被连片打造,抱团发展,不断完善延伸游客旅游链,提升红色遗址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同时,吴楚文化街项目也会连片推进升级,引进商家入驻,提升乡村振兴效能,推动区域经济整体提升。 硕果压秋枝 “柚”领村民富裕 虽是初冬黄昏, 位于红星村的 和一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 产业帮扶基地内, 依然车来车往,人气爆棚: 漫山遍野的柚子树层林尽“绿”, 一个个挂在枝头沉甸甸的葡萄柚 被前来采摘的人喜不自胜地 一一收入“囊”中, 更有禁不住诱惑的游客 当场将柚子“开膛破肚”, 柚汁四溅, 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甜蜜的柚香。 ▲硕果压枝 说到种植葡萄柚,基地负责人温汝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温汝是老关镇本地人,年过半百的他脸黝黑黝黑的,2013年开启“种柚生涯”,足迹遍布山坡上每一寸土地。 红星村的葡萄柚算得上是“大有来头”,施的是有机肥,从不打除草剂、激素、农药、化肥,灌溉的是山泉水,拥有富硒有机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两个“金蛋蛋”,果实酸甜可口,水分充足,别有一番风味,刚开园几天,即使价格高于其他品种,依然销售火爆。“挂果100万斤都不怕卖不完!”温汝言笑晏晏中透出些许自豪。 ▲和一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温汝 “搞农业的都是要亲力亲为,而且‘看天吃饭’,好几次差点支撑不住了,幸好有党委、政府撑腰,有好政策支持!”基地不单种柚子,还养殖了200多头西门塔尔牛,安排了19人就业,其中脱贫户3人,低保户5人,2户脱贫户还参与股权分红,平均工资3500元,季节工达37人。 温汝表示想尽自己微薄之力帮助乡亲们打造家庭式果园,让他们在家门口种上“摇钱树”。“我想了好久,在这里务工分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扶上马再送一程,我打算给脱贫户们一人送45株有两年树龄的柚子苗,统一引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品牌,三年挂果后就产生利润了……”仿佛看见了未来的红火场景,温汝的眼里流泻出憧憬的神采。 ▲满载而归的游客 百果园在建设,游步道在修建,红星村葡萄柚火爆热销,仁村脐橙种植基地、檀梓村农业种养基地前景向好,凯丰故里和株萍铁路红色文化展示馆正逐步成为赣西边界红色教育旅游的重要基地……未来的老关镇正以一种蓬勃雄姿,点燃红色火把,传递振兴愿景,用红色文化开辟出一片乡村振兴新气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