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微风轻拂,冬日暖阳洒在栗水河上波光粼粼,两岸如彩带般的游步道、网红桥及不远处的上栗博物馆、栗江公园相映成趣,构成一幅河畅、水净、岸绿的美丽和谐画卷。 近年来,上栗县围绕全域水污染分区分类量化控制、城镇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工业污染治理、水源地保护、黑臭水体整治等重点任务,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扎实推进碧水行动计划,推动碧水保卫战深入开展,栗水河邓家洲断面、萍水河和雁桥断面连续3年年均值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质标准要求,新增设的萍水河羊子山断面年均值达到Ⅱ类水质标准要求,“岸绿水清、鱼翔浅底”成为常态。 一是制定碧水行动计划,明确责任分工。将7大方面23项重点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各乡镇,明确各部门、各乡镇工作任务,形成全县齐抓共管的水污染防治格局。 二是突出重点,全力构建水环境质量-排污口-污染源监管为链条的工作体系,按照“查、测、溯、治、管”的要求做好入河排污口分类分级管控及规范化建设工作。强化对“排”的许可。严格入河排污口审批,对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入河排污口,严格依法办理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手续。实地踏勘入河排污口选址,论证排放方式、尾水污染物及浓度对下游水功能区及第三方影响,尽早消除环境影响。增强对“污”的监控。开展入河排污口监督性监测工作,定期开展监测工作(区分雨季、旱季),强化入河排污口常态化监测。规范“口”的管理。全面摸底调查,完善入河排污口台账。依托全县入河排污口摸排排查成果,规范登记全县入河排污口的位置、规模、排污方式、污染物排放量及监督管理情况,完善起我县入河排污口基本信息台账,绘制入河排污口一张图。 三是紧盯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划”区域,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全面完成“万人千吨”、“千人百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立”标牌,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规范》,建设界桩、警示牌、标识牌,通过设置警示标志和界碑路牌,对路人和外部人员起到提醒、诫告的作用。“治”污染,按照技术规范,编制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方案,一源一策,规范建设隔离防护栏、防撞栏、截污沟、应急池,取缔一级保护区所有排污口,严管二级保护区污染源,保护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