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我们的宝宝,健康快乐!早日回家!加油!”“祝果果健康成长,爸爸妈妈爱你!”……11月17日“世界早产儿日”当天,室外冬雨萧瑟,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的室内却充满了春天般的温暖。一个个穿着灭菌服的家属走进监护病房,将一张张写满祝福的贴纸,贴在了保温箱上,为自己的宝宝加油打气。这里的宝宝很多都是早产儿,是一个个“早到的天使”。为了倡导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早产宝宝的生存与发展,采取有效行动降低早产导致的疾病与各种风险。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举办了这次“世界早产儿日”主题活动,带领家属和记者进入了新生儿科这个有爱有未来的小“世界”。 这里是早产宝宝的庇护所 “全球每年约出生1500多万早产儿,其中我国每年早产儿约110万,达到了近10%,居世界第二。”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瞿运萍告诉记者,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成立于2000年10月24日,是江西省卫健委第三批省市共建学科,萍乡市第二批重点学科,是全省较早建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单位之一,承担了全市绝大部分危重新生儿生命支持及救治的任务,学科水平在省内处于前沿地位,也是我市规模大、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新生儿科,这里就是萍乡早产宝宝的庇护所。 据瞿运萍介绍。随着机械通气与呼吸管理技术水平的日益成熟,高频通气的开展,新生黄疸、新生儿低血糖及高血糖等的管理方面新理念的引进,早产儿肠道内外营养管理新观念的引进,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ENSURE技术)、新生儿换血术、脐动静脉置管和 PICC置管技术的成熟运用、新生儿听力筛查、早产儿视网膜病弯筛查等技术的开展、家庭参与式护理在早产儿治疗期的开展、大力推行早产儿母乳喂养、儿童保健康复治疗早期介入早产儿的管理等新技术新理念的引进,使早产儿的救治水平获得迅猛的提高。 “每一个早产宝宝出生后就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新生儿科就是他们的第一个家,我们就是他们的临时爸爸妈妈。”在采访中,记者总是能从医护人员的口中听到这句话。24小时无缝隙监测,每隔几分钟就要用消毒液洗一次手,每个人的步数都是以万打底,这些都是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的工作常态,“这些不算什么,想想早产宝宝所受的苦,看着他们在保温箱里坚强的样子,我们怎样都能坚持。”医护人员工作很辛苦,但是他们累并快乐着,因为这些临时爸爸妈妈最自豪的事情就是让一个个早产宝宝早点脱离庇护,让一个个家庭因患儿的痊愈重获欢笑。 这里是创造生命奇迹的地方 过硬的医疗技术、精心的护理、真诚的态度,让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在危重新生儿救治和早产儿救治方面不断创造生命奇迹。数据显示,现在每年成功收治37周以下早产儿4000多例,其中1000克以下早产儿20余例,1500克以下早产儿100余例,2000克以下早产儿200余例,既往治疗最低出生体重早产儿670g,胎龄最小早产儿24+6周。根据长期的追踪智力运动均发育良好,他们的智力与体力发育与正常同龄儿无异。 据了解,从2020年底到现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完成了20几例早产儿、危重新生儿手术后监护,不但拯救了这些宝宝的生命,还保证了生存质量。这些孩子中最小胎龄28+6周,出生体重仅仅1.0kg,出生两天即发生NEC(坏死性肠炎),因在发现病情变化后立即手术而不是转运,争取了有利时机,孩子损伤更小,恢复更快更好,家属深表感激,这么低的胎龄体重能够成功手术并获得良好的术后管理在地市级医院中都少见。“经历过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终会取得真经。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像是取经者,医生和家属则是孩子的信念支持。”瞿运萍还喜欢用通俗的打怪升级说法,来形容早产宝宝的治疗过程,她说孩子只要每次都能进步一点点,技能就增加一项,通关也就指日可待。 "太感谢你们了,我想给奕博取个小名叫恩恩,就是要让他长大以后懂得感恩,我们也会给他讲在萍乡市妇幼保健院被呵护的故事。”目前,科室还有两个出生体重只有550g的的早产宝宝,其中一个胎龄是24+3周,体重已达2.78kg,另一个出生胎龄28周,体重1.75kg。奕博就是其中一名早产儿,奕博的父亲是上栗人,在深圳工作,朋友家早产宝宝被成功救治的经历给了他极大的信心,他相信医生,相信现在的医疗技术,同时积极配合治疗,他坚信在家属和医院配合下,一定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早产儿救治之路,任重道远。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胎龄和体重早已不是阻碍早产儿治疗的难题,医保制度同时也极大消除了早产儿治疗的后顾之忧。瞿运萍表示,早产宝宝完全可以获得和普通新生儿一样正常生长生活的权利。全世界所有的新生儿科工作人员从未放弃过对任何一名早产宝宝的治疗。瞿运萍呼吁:广大的早产宝宝的家长们,请对早产宝宝的健康充满信心,积极配合医院,一起共同努力,一起不断创造生命的奇迹,全社会行动起来,就能帮助早产宝宝们和正常足月宝宝们一样健康、快乐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