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是百年党史的见证,承载着共产党人的风骨和气节,承载着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安源革命文物甚为丰富,近百年来,特别是萍(乡)浏(阳)醴(陵)起义、安源工人运动、秋收暴动和革命根据地建设,在中国革命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保存了大量的革命活动(特别是党的领导活动)旧址和珍贵的革命文物。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翻看一本特殊的“回忆录”,走进那段红色青春岁月。 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旧址位于安源镇老后街五福斋巷的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旧址,是一幢座北朝南,四栋三间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楼房上下对称,四周均为宽1.3米的走廊。建筑面积320平方米,占地面积800平方米。这是安源工人的第一所补习学校,它的开办大大提高了工人的文化知识和阶级觉悟,为培养工人运动干部,建立和发展党、团、俱乐部组织创造了条件。1921年,李立三奉中共湖南省委组织委派,来安源开展工人运动。他当时以教师的合法身份,租下这栋房子楼上的三间做校舍,办起了平民小学,免费招收工人子弟入学。然后以访问学生家长名义,广泛接触工人,了解各方面情形,宣传工人阶级团结奋斗、自己解放自己的道理。经过思想教育和实践考察,于1922年1月在安源创办了第一所工人补习学校,即工人夜校。白天小学生在这里上课,晚上工人在这里上课。当时学校十分简陋,桌子、板凳都很粗糙。最初有学员60余人,按文化程度高低分为两班,学生凭听讲证进入课堂,各科成绩及格者发给毕业证书。补习学校的教材首先采用粤汉铁路工人学校的讲义,以后由俱乐部教员自己编印。安源工人夜校教员编写了《补习教科书》、《小学国语教科书》、《工人读本》。补习学校的经费首先是由长沙、上海方面热心工人教育事业的人募集而来,工人俱乐部成立后,经费由俱乐部拨给。1923年——1924年俱乐部拨给学校的经费占俱乐部全年收入的一半以上。安源大罢工胜利后,工人补习学校由一所发展到七所,学生一千多人,同时还设立补习部、子弟部、妇女职业部以及阅览室、图书馆,各工作处还设立了读书处,并备有《工人周刊》、《劳动周刊》、《大公报》等报刊,供工人业余时间自由阅读。这是安源工人的第一所补习学校,它的开办大大提高了工人的文化知识和阶级觉悟,为培养工人运动干部,建立和发展党、团、俱乐部组织创造了条件。2019年10月7日,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共产党最早的金融实践探索” 20世纪20年代的安源老后街,是一条繁华的街道,这里设有各种商店和小饭铺,工人们常云集于此地,购物、喝茶或聊天。刘胜山的“刘协记”南货店位于老后街中段,这是一栋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坐北朝南,面积约380平方米。1923年2月7日,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租用“刘协记”南货店,作为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社址正式营业。这一天,合作社门前恭贺声不断,鞭炮齐鸣,门框左右贴着红对联,上联为:生财之道意在工农,下联为:合作经济利在民众。工人们成群结队涌向合作社,望着货架上五光十色的商品,大家喜笑颜开。工友们明白合作社的开办,的确来之不易呀。 消费合作社是1922年7月创办的,当时规模很小,集资仅百元,不能独开门面,只好附设在工人补习学校内,工人俱乐部主任李立三兼总经理。规模虽然很小,但合作社的意义却已深深地印在了工人的心中。1922年9月,大罢工胜利后,工人俱乐部从工人的切身利益出发,使工人能买到便宜一点的生活必需品,抵制奸商的中间剥削,减轻工人的生活负担,决定扩充消费合作社。工人们踊跃投资,除捐助一部分年终加薪外,每人还认股若干,共集资一万余元。除老后街消费合作社外,还在安源新街设立分社。 正式开业后的消费合作社由易礼容任总经理,朱少连任副总经理。1923年3月,易礼容离开安源后,由毛泽民任代理总经理、总经理。合作社设立兑换、粮食、服物、器用四个股,分别经营兑换银钱和贩卖日常生活物品业务,每股设经理一人,毛泽民为兑换经理,唐升超为粮食股经理,陈枚生为服物股经理,谭茂林为器用股经理。新街分社除设粮食、兑换两股外,还设立了南货股,社长为宁迪卿。合作社聘请营业员十余人,伙食由合作社供给,另发薪资数元,最多者不超过15元。林育英、毛新枚、毛福轩、李谓璜、周辅仁等都在消费合作社中当过营业员。 合作社制定了规章制度。毛泽民任总经理期间作了《消费合作社报告》,并主持制定了《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办事公约》,共计17条,对总经理和各股经理的权限和职责,营业员的聘任和辞退,财经制度和营业时间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并强调“本社人员应各尽职责”,如有失职者,由“总经理会同俱乐部主任团查明免职,并令其照数赔偿其损失”。为了方便工人群众购物,合作社营业时间定为“上午五时半至晚间八时半止”。另外,对生活费、来宾用餐、请病事假等作了明确规定,使合作社事务规章化、制度化,有利于合作社的经营和发展。到1923年8月,合作社商店由一个增加到三个,管理人员和营业员增加到约40人。 合作社的经费首先是由工人们集资和俱乐部拨款,后来从部员中招股,并印发股票、铜元票和纸币,共筹得资金一万八千余元。消费合作社印发的股票、铜元票是中共历史上最早的货币和对股份制最初的尝试。合作社专卖油、盐、米、布匹等工人日常生活品,这些货物由铁路工人顺便捎来,减少了运费,物价自然比市场上便宜。凡是工人俱乐部部员,可凭合作社发给的木质购物证到合作社购买低价物品,否则按市场价购买。此外,合作社还代售《向导》、《新青年》、《先锋》、《工人周刊》和《京汉工人流血记》等革命刊物。 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是全国第一个和当时仅有的一个工人消费合作社,也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个经济事业组织。消费合作社印发的股票、铜元票是中共历史上最早的货币和对股份制最初的尝试。它的创办和发展,对于改善工人的经济生活,团结工人,坚持斗争,训练工人管理经济的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且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事业创造了最初的经验。 该旧址1987年12月28日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 介 姓名:毛泽东1921年秋来安源住处—八方井四十四号 外貌特征:三间砖瓦结构的平房 年龄:萍乡煤矿建矿初期由矿局建造 性格:安源历史见证者和参与者 住址:安源区安源镇安源煤矿总平巷西侧约80米处  1921年10月,出席中共一大后回到湖南的毛泽东,创建了中共湖南支部,并亲自担任书记。由于安源位于江西、湖南两省交界处,当时安源工人运动归属于湖南党组织领导。为了贯彻党的一大决议,毛泽东于同年秋天来到安源开辟工人运动。 毛泽东当时的公开身份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员、一师附小主事(相当于校长)。他利用这个公开身份,以走亲访友、参观访问、推广平民教育的名义,来安源考察,住在八方井四十四号。 这栋房子是萍乡煤矿建矿初期由矿局建造的职员住房,地处安源煤矿总平巷西侧约80米处,是一栋三间砖瓦结构的平房,面积约123平方米,当时是萍矿总平巷甲段段长毛紫云,人称毛师爷的住房。毛紫云是湖南湘潭人,和毛泽东的父亲是故友,一起在长沙做过米生意。毛泽东就是利用这个同乡的关系住在这里。中间是堂屋,左边一间便是毛泽东的卧室。毛泽东在这里住了一个星期,毛紫云还找来家中挑水的工人张竹林做向导,陪毛泽东四处走走。 在安源考察期间,毛泽东深入洗煤台、锅炉房、餐宿处等工作处,下到矿井最艰苦的工作面和工人促膝谈心,与工人同吸竹脑壳烟,广泛地接触工人,进行调查研究。从谈家常入手,了解工人的疾苦和安源的阶级状况,并因势利导,用工人亲身经历的苦难事实,用马列主义的道理教育和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使工人认识到受苦不是命里注定的,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买办压迫和剥削的结果,工人阶级要改善自己的地位,就要靠自己的团结和斗争,打倒剥削者和压迫者。 通过这次考察,毛泽东亲身体验到安源工人的痛苦生活,对工人的思想状况有了真切的了解,并初次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运用在对安源工人运动的调查研究当中,从而使他的革命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更加明确了他的革命方向,确定安源将是工人运动很快开展起来的地方。同时工人也从同毛泽东的谈话中,懂得了团结起来的重要性,为中国共产党在安源开展工人运动作了重要铺垫,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求实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 1939年萍矿倒闭后,这栋房子一直按原貌保存下来,并为居民居住。八方井四十四号历经数年风雨虽几经维修,至今仍保持原貌。2006年12月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