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志萍、钟寒梅报道:近年来,湘东区按照省林业局推动场外造林工作部署,在市林业局和区委、区政府的推动下,创新工作举措,大力推进国有林场场外造林项目,有效提升了森林质量,拓展了国有林场发展空间,促进了林农之间合作共赢局面。 据统计,自2018年以来,湘东区累计完成场外造林1.73万亩。 深化国有林场改革 充分调动场外造林主力军作用 实施场外造林,国有林场是造林绿化的主力军。 国有林场的主责主业是建设好、保护好森林资源。湘东区在巩固国有林场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了机构、人员、保障、收支、发展五大关系,对机制、编制、财务、权利、责任分工进行明确。 与此同时,按照事企分开原则,建立了林场+公司模式,林场全力做好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工作,林业发展有限公司则完全按照市场化经营方式,承接各类绿化工程,并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种植、森林康养、苗旅综合体等特色产业,不断将自身专业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既保障了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维护了森林资源安全,又能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造林绿化中的主力军作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立足合作共赢 不断丰富场外造林形式 实施场外造林,首先要有地可造,要寻找、落实好需要造林的林地。 在总结以往联营造林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利益纽带,分别推进出租赁型、利润分成型、托管型、赎买型等多种联营模式,丰富了场外造林方式,拓展了国有林场自身发展空间。 在联系合作意向时,坚持以义聚人、以利动人、以情感人,依托基层充分做好群众工作,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充分尊重林农意愿签订造林合同。几年来,湘东区三个国有林场场外造林规模每年都在千亩以上。 ![]() 实施场外造林,不但要让老百姓共享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还要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一方面,让林农参与造林施工和维护管理,获取劳务性收入;另一方面,通过运用优种优苗等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确保场外造林每块山场经济效益最大化,让每一个联营主体持续获得收益。 创新造林方法 全面提升森林经营效益 实施场外造林,要栽好树、成好林,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支撑。 创新“造林”技术,打破人工造林惯例,全面按照省林业局要求实行良种良法进行造林。首次采用机械精准整地、挖穴,将林地整理成梯田状保水保肥,成行成片美观大气。 创新“管林”手段,实行场外造林地块网格化管理,发挥国有林场专业化人才优势,组织技术人员实行网格化跟班作业,现场指导造林栽植、科学抚育,确保林木健康成长。 创新“用林”方式,运用高空瞭望塔和无人机等新技术手段,将场外造林资源精准接入当地森林资源,结合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林下经济拓展、森林科普展示,全面提升场外造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地方和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场外造林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下阶段,湘东区将牢牢把握省局推出的好政策,充分发挥国有林场经营管理优势,进一步创新工作举措,拓展造林模式,为建设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贡献湘东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