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溪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典型经验,于12月6日在《江西改革动态》刊登,现全文转发,敬请关注。 ![]() 芦溪县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针对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网点布局不优、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走深走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先后获评江西省首批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等。 ![]() 坚持“小县办大教育”理念,把强化政府保障作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先手棋,做到教育事业优先规划、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育问题优先解决。 一是在政策保障上“给力”。积极履行政府办学主体责任,坚持教育规划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衔接、相互配套,提升教育规划布局的先行性、科学性、合理性。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义务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建立政府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县政府第一次常务会议1号议题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建立县级领导挂点联系学校制度,通过实地调研、现场督导、召开专题会议等方式及时研究解决办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在经费保障上“舍得”。在财政预决算中优先确保教育经费,每年教育经费占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以上,教育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确保财政教育支出、生均教育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逐年递增。近五年来,累计投入22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项目226个,实现城乡办学条件一样好。投资1亿元实现城乡学校信息化建设无差别全覆盖,由县财政统筹并足额预算农村教师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全县乡村教师可享受“三免两补一高”,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奖励性补贴,实现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 三是在师资保障上“补足”。实施招考一批、培养一批、交流一批的教师补充工作机制,实现应补则补、应配则配。近五年来,通过特岗、省招、引进高素质人才等方式补充教师1035人,从应届初中毕业生中择优309人定向培养中小学教师,毕业后全部分配到乡村学校任教,配齐配强乡村师资力量。 牢固树立“办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理念,大胆探索,推动城乡一体、城乡互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一是优化网点布局,推动城乡办学条件优质均衡。高起点规划教育网点,既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做到校舍规模与生源数量相配比,又推动城乡办学条件同步改善、协调均衡。近五年来,新扩建芦溪外国语学校、濂溪中学等7所城区学校,新增学位3200余个,城区网点布局更加合理。新建了上埠镇中心学校、南坑镇山田小学、源南乡新下小学等一批农村学校,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提升和薄弱学校改造,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00%达标,实现农村“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全面启动学校功能室提升改造,建成音乐美术专用教室、标准化科学实验室等功能室,大力提升学校现代化装备水平,实现城乡学校硬件设施优质一体化。 二是加速融合发展,推动城乡教学质量优质均衡。探索建立教育共同体、片区交流、学区联盟等融合发展模式,经常开展“以强带弱、以城扶乡、共同发展”校际帮扶活动,通过“同步课堂”“专递课堂”“梦想课堂”等方式让农村孩子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实现每个山区或农村学校都有自己的省级课题。山区张佳坊学校与县城芦溪镇二小、濂溪中学、芦溪小学结成城乡学校联盟,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多次在全省班主任技能大赛和学科教学大比武中获得佳绩。加强城域网建设,实现全县所有学校教育城域网覆盖率、班班通安装率、教育专网接入达标率、教学通应用比率四个100%,芦溪县作为全省唯一参加第三届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展示活动。 三是实行县管校聘,推动城乡师资水平优质均衡。成立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每年组织150名以上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其中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超过20%,实现城乡师资水平均衡发展。通过骨干教师送课下校、学科带头人风采展示、经验交流论坛和将部分学科名师工作室设在山区学校等,充分推动城乡交流和校际交流,强化薄弱学校和边远山区学校的“造血”功能,促进县域教育教学水平优质均衡,全县每一个孩子能够在最美的年龄,走进最美的教室,遇见最美的老师,接受最美的教育。 在常态长效上下功夫,制定《芦溪县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考核体系,实施“品质、品性、品牌”三大提升工程,推动义务教育内涵发展。 一是坚持以德育人,提升学生品质。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小小百家讲坛、墨香书法展示、寻访红色足迹、我的家风故事等系列活动。实施文明校园、书香校园、生态校园、智慧校园、温馨校园、廉洁校园“六园”建设工程,着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芦溪镇中心学校养成教育《春风化雨德育入心,活动载道成德于行》获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源南乡学校获评全国文明校园。 二是坚持以质立人,提升教师品性。以建设“国培计划”示范县为契机,优化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设置,推出“特色活力”培训项目,完善“入格-合格-定格-升格-风格”阶梯式“研训一体”教师培训模式。大力开展“网络为媒,片区联动”校本教研模式,发挥课题研究引领作用,近三年来共有省级立项和结项课题50余个,获省教研室定点联系县级教研室,涌现了全国劳模、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龚德凌,全国优秀教师刘小清、全国模范教师李学战等一批先进典型。 三是坚持以文化人,提升学校品牌。投资8000万元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上埠镇中心学校“与电同光、与瓷同秀”的电瓷文化、长丰学校“长于澄、丰于孚”的葫芦丝文化、张佳坊学校“让每一个师生拔节成长”的“竹文化”等30个风格各异、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宣风镇中心学校、上埠镇卢德铭小学获评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宣风镇中心学校获评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源南学校获评教育部首批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涌现了一批全国中小学名校。 坚持以人为本,在强化管理上下功夫,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一是严格定责,精准消除“大班额”。将消除“大班额”问题作为义务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快城区学位扩容,通过濂溪中学、芦溪镇中心学校搬迁新建等城区扩容项目,解决城区“大班额”问题,通过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农村中小学,改扩建一批村小,有效化解乡镇“大班额”问题,全县所有城乡学校达到小学45人、初中50人以内的优质均衡标准。 二是科学定量,精准化解“超负担”。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着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规范校外机构培训行为,关停学科类机构16家,证照不全机构11家。建立了以年级为单位的作业总量(难度统筹)机制、学科组或年级组作业管控机制、作业总量审核和质量定期评价机制“三项机制”,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时间,加强作业指导,指导学生基本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将作业减负落实实处。定期对学生、家长进行访谈、问卷等形式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营造减负的良好育人环境。 三是合理定策,精准解决“入学难”。健全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确保随迁子女“零门槛”安排在公立学校就读,按规定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积极制定教育扶贫政策,学生资助实现“应助尽助”,近三年来共资助贫困学生39420人次,资助金额2400余万元,累计发放助学贷款2295人次1900余万元,确保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无一人因贫辍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