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晨报网讯 鲜红诱人的草莓,翠色 欲流的油菜,灿若金黄的蜜桔,“膀大腰圆”的肥牛,香气扑鼻的腊味……遍布十八个村庄的果业种植、油菜种植、肥牛养殖、腊肉熏制基地,让地处湘赣边陲的萍乡市湘东区东桥镇,在这暖冬里如一块被打翻的调色盘,处处鲜活,生机勃勃,村美民富,繁华似锦。 ▲东桥风景美如画 打响增收“信号枪” 这里“果”然有前景 冬日的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小雨洒落在东桥镇唯一的草莓种植园和最大的葡萄种植基地上,雨水的清冷混合着香甜的草莓味扑面而来。“新种的草莓半个月前开园,政府帮忙宣传,很多人过来采摘,还有些空手而归的,真的是供不应求呢。”说起销售情况,种植园负责人之一邓龙辉笑意盈盈。草莓品种是时下很火爆的“丹东红颜”,个大果甜,一口咬下去,直接爆汁,清甜的汁水连带着酸甜可口的果肉入腹,唇齿生津。 ▲秀色可餐的草莓 负责提供技术支持的李平维是邓龙辉的小舅子,本来就学农业,自身技术过硬,回南岸村后,同是34岁的两位“好兄弟”“一拍即合”,一门心思种起了葡萄和草莓。“种植技术、生产管理、销售渠道在慢慢成形,明年还打算扩大种植面积,中国现代农业刚刚起步,大家消费能力越来越强,做高品质水果也是大趋势,我们先做个‘出头鸟’,等赚到钱做了好示范,再带着乡亲们一起。”李平维说到。 致富不忘乡邻,和乡亲们一起把事业做大,也是他俩的“初心”。“到时候老百姓可以和我们合作,也可以在自家地里种植,我们提供品种和全方位技术支持,帮忙销售,要是人手不够我们还管采摘!”说到此,两人的眸子里都闪着憧憬的光。 ▲种植园内的“丰收果” 据悉,今年的草莓和葡萄都是第一次挂果,正常结果后,草莓产量将达到一亩地三千斤,葡萄一亩地可达四到五千斤,除去来园采摘和销往周边水果店,还将有大批量水果远销海外。而冬有草莓夏有葡萄的“无缝衔接”,也让这片种植园焕发出别样活力。 两个种植户种出“财富果” 凫田村一直以来都有种植水稻、油菜的传统,全村种了将近1400亩油菜,如今油菜长势喜人,放眼望去,绿油油的叶子把成片的土地“裹”成排列整齐的“条状”,水雾氤氲的雨天里颇为养眼。 ▲乡间成片成片的油菜 为鼓励村民们的种植热情,政府每年会免费发放油菜种子,还会提前找好打田机把田打好,老百姓只要自己播种,平时维护遇到困难,村里还提供技术指导。 2015年因病致贫的刘科明,在政府协助下,开始承包村里的土地种植油菜、水稻,平均每年40亩,多的时候达50亩,再加上政府的“激励政策”——“种植水稻或者油菜10亩以上奖励3000元/年,依次叠加”,大大地增加了他的收入,仅两年就脱贫,小日子越过越红火。 ▲蜜桔喜丰收 勤劳一辈子的荣启天老人,在家门口种植了一大片“南丰蜜桔”,今年是这片蜜桔在这里生长的第七年,树苗从南丰县引进,长出的蜜桔皮薄、脉不沾瓣、汁多无渣,味甜而不酸,颇受附近村民喜爱,常常有人结伴来采摘,而其余的蜜桔则会被他拉到集市上“佛系”售卖:“不管是来采摘还是去集市,我通通卖2.5元/斤,不讲利润,卖个开心!” 牵住“牛鼻子”拉动乡村绿色产业链 还未走近位于长塘村一处邻田山坳的牛棚,便听见此起彼伏的“哞哞”声,牛棚内宽敞整洁,提前备好的饲料整齐地摆放在一角,中间一条通道,两边是放饲料的凹槽,被拴在牛棚的“西门塔尔牛”和“利木赞牛”个个膘肥体壮,一见饲养员往饲料桶走,便欢快地“哞哞”叫起来。 牛棚的牛是邓利军去年从东北购买的,买来时每头幼牛约两三百斤,成本一万元左右。现在重的1000余斤一头,轻一点的也有900余斤重,一头价格可卖至三万元左右。“卖出这些牛,之前所有投入就回本啦!”邓利军喜滋滋的。 ▲邓利军种植的皇竹草 在邓利军心底一直孕育着一个“养牛梦”:“我高中的时候就想着以后要养牛,那时候没钱,家里也不同意。”这些年在外打拼攒下来一些积蓄后,他毅然回乡开启“养牛之旅”:“其实刚开始心里也没底,虽然这么多年接触了很多养牛户,但真要自己动手,还是很有压力,毕竟成本高风险大,万一有个闪失,只能赔本。”回忆起刚开始的艰辛,邓利军很庆幸自己做了对的决定。 牛饲料主要以邓利军自家种植的牧草和回收的秸秆为主。“牧草是皇竹草,牛也喜欢吃,今年正月开始种植了二十亩,我自己也尝了尝,吃起来跟甘蔗一样,酸甜酸甜的。”邓利军笑着说。 ▲正在“埋头吃饭”的牛 而另一种饲料则属于“废物利用”:“长塘村上半年种植水稻,下半年种植油菜,水稻收割后剩下的半截在土里的秸秆,种油菜打田的时候不方便,不烧掉的话,会影响油菜第二年的产量,但是现在为了生态,禁止焚烧秸秆,所以我用收割机收割掉,大家打田的时候方便很多,我也降低了成本,两全其美。”邓利军美滋滋地盘算着。收回来的秸秆通过机器烘干打碎,放酵母发酵,再用专门包装机器真空包装保存。 由于人工回收废弃秸秆效率较低,他还准备明年买一个专门收稻草的机器,提高效率,这样和村民种植需求“环环相扣”,形成特有的绿色产业链。目前邓利军正计划着建设“饲料仓”,扩大经营规模,钻研养牛技术,牵好“领头牛”带动村民们一起走上养殖致富路。 让“腊味乡愁”成为更多人的“心头好” 黄泥湖村腊味烘焙基地内,浓浓的肉香味直往鼻子里钻,仿佛要渗透进衣服的每根纤维,每间干净整洁的“小隔间”里都挂满了一排排熏制得快成形的腊鸭、腊肉以及其他腊制品。腊鸭全部用竹签支棱起来,确保每个部位都能被熏到,底下明火用隔层分开,木柴烧制时的烟灰不会附着在熏制品上,高温不断析出油分水分,熏制出来的腊肉泛着诱人的色泽。 ▲烘焙房里的腊味 黄泥湖村党支部书记贺玉明自豪地介绍起来:“我们安装了专用烘焙灶、烟尘净化机,打造了无菌生产车间等系列专业化设备,既保持了农村腊制品柴火烟熏的‘儿时的味道’,又确保了安全环保的熏制。年产值可达六万余斤,村集体可创收近30万元。” ▲仓库内数千只烘焙好的腊鸭 付建军是腊味烘焙基地负责人,同时也是村里的“养鸭大户”,他的养殖基地和熏制基地,一直都吸纳村里的脱贫户和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务工。今年村里找他商量办合作社,他欣然答应,“之前在外地进行成批熏制,花了十几万,还不如用来壮大咱们村集体经济,这钱咱们自己赚。” ▲鸭子养殖场内,一只只黑白红相间的“强壮”鸭子“满天飞”,活力十足。 腊味烘焙基地由村委会提供的空置教学楼翻新改造而成,熏制所采用的原材料都是纯天然无任何添加剂——常年在山上养殖的现杀活鸭、活猪,且无冰冻环节。腊鸭一次可熏制600只左右,周期十五天左右,目前仓库熏制好的腊鸭近2000只。“我们正计划开设网络销售平台,购置真空包装设备,让这些腊味销往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人尝尝我们的家乡味!”付建军摸了摸头,笑得憨厚。 东桥镇依托扎实的产业基础、良好的政策扶持、可期的发展前景,搭好“乡村振兴大舞台”,让老百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用劳动人民的智慧唱响“产业兴旺歌”,让”致富梦”不再是梦。(吴倩文 黎丽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