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历史久远,早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时代已有此活动。六朝以前称“跷技”,宋代称“踏桥”,清代始称高跷,是汉族节日民间社火活动中的一种歌舞表演艺术。由表演者脚踩一尺至三尺高的木跷进行表演。观众需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跷称为“高瞧戏”。每年正月,民间闹社火或游园活动,都将进行高跷表演,是芦溪县人民自娱自乐的传统节目。 ![]() 芦溪傩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这里的傩庙、傩舞、傩面具被傩学专家们誉为“三宝”。芦溪傩既有浓厚、神秘的宗教色彩,也有娱神娱人、谐趣逗乐等功能,其表现形式有傩祭、傩仪、傩舞、傩戏、傩俗。芦溪傩舞一直沿袭着“逐疫于衙署及各民户”所谓“沿门舞”的习俗,表演地点一般都在农户家庭堂中,表演时表演者头戴傩面具,以四天将站在四角配合中心认为齐舞,代表东南西北五方为定式。近年来,芦溪傩舞已分别到北京、杭州、广州、台湾等地进行展览演出和交流,获得了“中华一绝”、“民族奇葩”美誉。 ![]() 高跷傩舞,就是把踩高跷与傩舞表演融洽在一起,表演者脚高跷,头戴傩面具,边走边舞。保持着祭祖、祈福、驱邪等意义,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跷傩舞越来越受老百姓的喜爱,经常作为百姓家庭婚丧嫁娶、传统节日、开业庆典等活动的表演节目。目前,高跷傩舞已成为当地优秀的文化遗产,在芦溪县每年的元宵灯节上都有高跷傩舞的节目。 2006年芦溪县芦溪镇高楼村高跷傩队应毛里求斯共和国华商总会邀请,前往该国参加4月29日举行的中国·毛里求斯城镇食品和文化节活动。此次展演的为6位农民扮演赵公、土地公、关公、钟馗、太子、雷公等门位傩神,为降吉祥、驱邪与鬼魔进行的一场搏斗,众傩神所摆的阵式有:众神出征、运筹帷幄、冲锋陷阵、铜墙铁壁、班师回朝等。通过一番激烈的搏斗,最终实现了驱邪鬼、逐病疫,消灾祈福,确保了一方太平、五谷丰登。芦溪高楼高跷傩舞队演出回国后,中国驻毛里求斯大使馆还发来了表扬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