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装电梯、农村面貌换新颜、幸福养老有温度……去年以来,峡山口街全面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出了一批为民惠民便民的实招硬招,实施了一批造福于民的项目工程,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老楼装新梯 幸福“加速度” “我们原本打算把老房子卖了,一听说要加装电梯,又搬回来住了。”看着即将投入使用的电梯,最近搬回团和社区居住的居民郑水仔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团和社区是一个老工矿社区,常住人口有954人,以老年人居多。随着时代变迁,社区日益老旧,社区居民生活环境与需求落差愈发明显。为改善社区居住环境,该街在全面接管团和社区后,开始了有力、有序、有效的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之路。 “上一次改造,我们主要是针对社区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包括道路‘白改黑’、雨污分流等等,基本解决了过去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团和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巍介绍,去年社区又进行了第二次改造,通过实施海绵工程、打造户外活动场所等,社区面貌得到了提质升级。“去年,我们开始给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社区居民积极响应。”张巍说,电梯按约10万元的价格加装,由社区牵头、居民自筹购买。电梯以外的所有工程设施,都由政府出资建设。目前,社区已建有两台电梯,待通过相关验收后即可投入使用。 “如今,社区不仅道路平了、环境美了,又解决了上下楼的难题,以后我们可以安心养老了。”郑水仔笑着说道。 昔日垃圾山 变身“后花园” 老旧小区重新焕发勃勃生机,美丽乡村也在上演着精彩“蝶变”。该街火星社区新农村建设点位于萍安钢铁制氧厂门前,占地面积约15亩。“以前这里是一块荒地,杂草丛生,还有很多工业垃圾堆积成山。”社区工作人员文彬君告诉记者,去年9月,社区正式启动新农村建设工作,清除垃圾近300车、提升改造道路1500余米、栽种植物1.2万余平方米、铺设涵管186米……乡村面貌有了极大提升。 家住火星社区的文雪兰,如今只要一有闲暇就会在社区里的湿地公园散步。走在平坦整洁的马路上、看着路旁粉刷如新的民房、感受湖面吹来的氤氲水汽,她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感觉很舒服、很幸福。” 据了解,社区采用“党建+志愿服务”“文明实践+新农村建设”等形式和活动,不断吸引群众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参与社区治理。现在,社区居民都会认真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并积极配合开展庭院内外、房前屋后的环境整治,共建美丽乡村,共享和谐成果。 养老新模式 守护“夕阳红”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让家中老人衣食无忧、安享晚年,成为很多居民最关心的事。近年来,该街积极探索“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居家养老新模式,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如今,全街已有17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相继建成。 走进今年1月建成开放的新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室内棋牌室、健身室、阅览室等功能室一应俱全,室外还有健身器材、休闲小广场供老人锻炼、休憩。“我们主要通过社区综合体、党员和志愿队伍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辖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保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社区党总支书记刘相说,在养老服务中心餐厅,老人们花3至8元即可享受一份可口的饭菜。针对卧床不起或行动不便的独居、空巢老人,志愿者们还会免费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居民邓元梅经常在养老服务中心打完羽毛球后,来到中心餐厅吃饭。“我们在这不仅玩得好,还能吃得饱、吃得好。”她开心地说。 “我为群众办实事”不断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切实将发展红利惠及更多老百姓让城市更有温度、生活更有暖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