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腊市镇 查看内容

【故事里的腊树下】曾经的铁匠村,如今的守艺人

2022-1-12 11:30| 发布者: cs小编网网| 评论: 0|来自: 多彩腊市

— 老铁匠眼中的辉煌 —

      叮当、叮当......”的敲打声响彻整个村庄,熟悉的旋律一下子就触发了老铁匠宋国云心底里最柔软的那根弦。“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正是煤矿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庙岭打铁匠也应运而生......”回想起铁匠村最繁华的那段时光,宋国云神色动容,滔滔不绝,眼神熠熠发光。

      腊市镇庙岭村是个远近有名的铁匠村,打铁是庙岭男人们的看家本领。庙岭打铁历史,要追溯到30多年前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全村仅有3户村民打铁,他们主要是做些锄头、镰刀等农用品。随着附近的矿山、工厂越来越多,对铁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庙岭村民纷纷加入铁匠行业,并开始研制马钉、道钉之类的工矿用品。当时的铁匠村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打铁铺也增长到了一百多户。2015年,为响应国家环保政策,腊市境内煤矿企业纷纷关停,需求蒙阴,打铁铺也开始步入了下行线。“钉子村的落寞啊,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铁制品需求的减少,二是机械化智能化的冲击,很多人就不愿买我们的铁具了,打铁匠也越来越少了。”宋国云说道。

      为了守住铁匠们的营生大门,守住这门难得的手艺。2006年,由宋治萍、宋国云等人牵头,成立了庙岭村工矿铁制品加工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初期,很多铁匠不愿加入,宋国云便挨家挨户做工作,在老铁匠宋国云的游说下,最终吸纳了全村72户铁匠加入其中。合作社成立后,筹措创业帮扶基金,帮助新会员创业,老会员扩大规模、购买先进装备,庙岭村的打铁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产品更是远销马来西亚等地。

      老铁匠宋国云大半辈子都在从事打铁这项事业,可谓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个自己热爱的事业。然而随着时代更迭、社会变迁,生活日新月异,打铁这门艰苦枯燥地手艺已然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铁匠铺里传来地“叮当、叮当......”清脆悦耳声,也将成为“绝响”!

— 守艺,守不易 —

      叮叮当当,火花四溅,炉子里的火苗肆意跳动,飞溅的铁花火星四射,锤声铿锵有力,通红的铁器放进冷水里,“呲”的一声,冒起一阵青烟......张勇仅戴着口罩,在光线昏暗的打铁房内,不断转动手上烧红的铁块。即便现在有了空气锤,不用再辛苦地抡锤,张勇的工作也并不轻松,他要夹好铁块,按铁器的形状慢慢捶打。空气锤一锤一锤地敲打,铁块慢慢变成了张勇期望的样子,一枚道钉也渐渐有了模样......打铁房内光线昏暗,但打磨铁器冒出的火花又特别刺眼,对眼睛的伤害很大。张勇的手,也因为常年接触铁块,和煤火打交道,手和指甲经常开裂。

      寒冬酷暑,日复一日,在炉火边都能看见张勇忙碌的身影。寒冬虽苦,还不至于太累;每到酷暑,在熊熊炉火边打铁,个中滋味一般人难以体会。“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坚持呢?”当我们问道,张勇便腼腆的一笑说,“为了生活啊!”打铁这项传统手工艺,早已融入张勇这个淳朴手艺人的骨髓里,他觉得这就是日常。不怎么起眼的技术,谈不上精致,但它曾经是生活的必须,张勇做的时候想到的是和自己一样的人在用,那份将心比心、感同身受的贴心,让看起来粗糙的东西精细了,有了温暖。温暖日久弥深,精神代代传递。也许,这就是工匠精神的一种,手艺人从来不问什么是工匠精神,他们连想都不会想,他们或忙于生计,或出于爱好,默默坚守,只为了守住那一份初心。


— 手艺人亦是守艺人 —

      曾经的手艺人用自己的勤劳技艺养活了整个家庭,如今这门手艺似乎快被时代所淘汰。他们或许没有荣誉加身,不被关注,但他们始终贴着泥土生活,按照遗留下来的老规矩,凭借着自己的热情和良心,一言不发,继续做着手上的活——坚守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在他们身上,延续着中国数百年,数千年的传统寄托和温度。

      现代化流水线的生产固然提升了效率,手艺费时费力更像是一种落后的生存技艺。但这种天然的、手工的,祖辈传承、默默坚守的技艺背后是一段缓慢而脚踏实地的生活,它带给人们心底的感动,是走累了水泥大路后重走乡间小道的亲切,是置身城市格子间里回望灰扑扑的家乡发现走了这么久一切都不曾改变的温暖。

      当先进的技术逐渐渗透进我们的生活,那些不被我们所重视的古老的技艺却在悄悄流逝。手艺人,也是守艺人,他们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这些手艺,是穿越历史长河的、有温度的信物。择一事,终一生,致敬所有朴素而又真挚的手艺人。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