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芦溪县美术名师工作室工作室以“悦赏美育,幸福你我”为宗旨, 布置了工作室环境、成立了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了各自的任务分工、设计了工作室的标志和室服、申报了省级美术名师工作室、挖掘了美术地方课程、衍生了工作室的文创产品……在理论学习、课堂实践、示范引领、特色创新、研究成果、反思评价等方面取得了引领、示范和辐射的作用。 4月14日,在芦溪镇中学举行了美术名师工作室的揭牌仪式,自此,来自县内各学校的优秀美术老师们有了集结地。 积极参加学习,提高理论素养 理论是教学和科研的先导,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一切教学和教研都将是纸上谈兵。因此,我们积极参与读书活动,加强理论学习,研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不断提高我们的理论修养,并做好读书笔记。 工作室编写了萍乡市2021-2022学年度小学美术教学指导意见;组织老师们到达九江、新余、成都、赣州等地进行培训学习,提升自我。 狠抓课堂教学,努力形成风格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立足课堂,探索优质高效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最优化实施这是我们的重点。工作室易容老师的《家乡老石桥》代表萍乡市参加江西省传统文化研讨课,将芦溪老石桥的美用地方特色农民画的形式向全省的老师和学生们传播。 扎根一线讲坛,发挥名师引领。本学年我们进行县内手拉手研课16节,主题有地方特色、色彩等,由于偏远地区的美术教育是非常薄弱的,因此我们工作室尽量到达村小进行研课,我们的脚步遍布宣风、张佳坊、源南、上埠、芦溪外国语学校、芦小。 每一次研课老师们都精心准备工具材料、课件、反复磨课。通过磨课、上课、评课、变流心得等活动,相互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还在教学风格和特色上下功夫,让各位教师能够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智慧地、艺术地教育学生,灵活地、巧妙地开展课堂教学,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络和教学思想。 坚持示范引领,扩大辐射力度 工作室负责人刘婧老师进行了两次市级讲座,分别是市教研室组织的湘东区兼职美术老师培训和市萍聚京城公益大讲堂。工作室老师们也纷纷进行了讲座,对自己拿手的事情做了个小分享。讲座虽小,但却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比如李清老师的《短视频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让我们学习了如何剪辑、制作小视频,可以更好的运用到自己的美术教学中去。 青年教师是一股新生力量,我们充分发挥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进行了指导青年教师研课活动。 形成特色创新,创立学校品牌 芦溪县美术教学特色从第一届工作室开始一直在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萍乡市首届特色工作坊展示活动上,芦溪县有3所学校的特色在市博物馆进行了现场展览及演示,得到大家一致好评,并且在萍乡教育上刊登。这一届美术老师们也不甘示弱,都纷纷创立了自己的特色,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专业的知识。如源南学校的农民画版画特色、芦溪二小的重彩棒特色等。 本年度组织了教师实操活动5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缠花、有民间工艺——编织篮子等,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体验不同的美术表现方式以便更好的教育学生。为了挖掘芦溪地方地方课程,更好的推进课堂教学,工作室老师们进行了2次主题写生活动,分别是芦溪老石桥和宣风兴文塔, 并且组织老师们参观芦溪博物馆,搜集了关于芦溪地方特色的相关资料。各校组织学生活动十余次,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美术课堂得以延伸,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美术实践活动。教师们还在各自学校布置了特色画室,如源南学校的版画室、农民画室,芦溪二小的重彩棒画室等。 及时总结经验,形成研究成果理论性成果——五美流程:探寻美——实地考察,看一看、摸一摸、博物馆搜集资料、了解历史,充分挖掘内涵;记录美——现场写生、拓印等形式,将现实美记录定格成画面。创造美——将写生稿进行不同形式的创作,变成一幅幅不同的美术作品;传播美——教师们根据特长以及学生特点,进行发散式教学,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应用美——将作品与生活相联系,衍生出独特的文创产品。 实践性成果:通过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自我。且获得一定的成绩,获奖次数累计100余次;2021年有两个省级规划课题已结题,一个基础课题成功立项;教师们将学生优秀作品制作成画册,供学生翻阅欣赏,形成资源;3篇论文发表在刊物上;3本校本教材,已完成的有《重彩绘生活》《童趣童墨》,正在研发的有《芦溪美术地方课程》。 注重反思评价,推广教学经验 除了每次教研活动后的评课与反思,还组织了老师们集中进行年度总结会议,会上老师们根据这一年度所做工作进行汇报,并总结出自己的亮点以及不足,明确了以后工作的方向。名师工作室不仅为老师提供了提高自身素质的空间,也成为大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大家园。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体会到了互助共进的热情。 “悦赏美育 幸福你我”让我们一起携手将美育天地描绘得更灿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