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老关镇 查看内容

仁村的变迁

2022-2-24 13:22|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来自: 萍乡日报

摘要: ·非凡豆花·沿着320国道一路向西,过了湘东城区,在一个叫喇叭口的地方,右转进入133县道,再行驶七八公里,来到湘东区荷尧镇。近500米长的街道,密布着家电商场、餐馆、摩托修理店、水果店、服装店等。每月逢农历 ...

·非凡豆花·

沿着320国道一路向西,过了湘东城区,在一个叫喇叭口的地方,右转进入133县道,再行驶七八公里,来到湘东区荷尧镇。近500米长的街道,密布着家电商场、餐馆、摩托修理店、水果店、服装店等。每月逢农历二五八的日子,这里有集市,少见的山里货、便宜的日用百货、新鲜的瓜果蔬菜遍布街头。沪昆高铁高架桥下左拐,上骆驼湾大桥,跨过自萍乡北蜿蜒向西注入湘江的萍水河,再右拐就是仁村了。

仁村,地处赣西与湖南醴陵毗邻之处,素有吴楚之喉、赣西西大门之称,村落依萍水河而建,总人口有4000多人。这里人杰地灵,人勤物丰,风景秀丽。大年初二,我们从萍乡城驾车出发,缓慢行驶去仁村做客。终于到了村口,长舒一口气,以为道路畅通了。却不想,入眼却是黑压压的一片小车,这些不同型号的小车在村口挤成了一进一出的两列车队,足足有100米长。这拥堵的场景令我一度恍惚,这是行进在一个村庄的入口处吗?

因为丈夫外婆家住仁村,每年春节,要陪他走亲戚,久而久之,便和村里人熟络起来了。相见了,无论长辈平辈,都会亲切地唤我一声表嫂,争先拉着上家里吃饭,丰盛的菜肴摆满桌子,那腊香扑鼻、酥软可口的大块腊肉,总让人流连忘返。丈夫外婆在世时,每次我们返回,都要追上好一段路,把自家的土鸡、土鸡蛋,还有各样菜蔬,大包小包地从车窗外硬塞进来,外婆不在了,舅舅舅妈还是这么热情。

仁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全市有名的“小新庄”。这里村级集体经济发达,有农机厂、漆厂、纸厂、陶瓷厂等多家村办企业,年产值近500万元,村级集体收入超过20万元。村里办起了广播站,时不时播放着禾苗要施肥了、党员要开会之类的事项。这里有可容纳500多人的村级电影院,每过几日就有影片上映,吸引着十里八村的人们前来观看。那时,仁村还是萍乡有名的柑桔之乡,生产的柑桔皮薄香甜。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桔子树,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游人络绎不绝。小叔不止一次地说起他小时候在园子里吃多了桔子上火,导致眼睑肿胀的趣事;我也多次在街头看见柑桔商贩以仁村桔子为名叫卖的场景。当桔子园还是集体资产未承包给个人时,每年都会安排村民施肥剪枝维护;收获时节,全村老小进园采摘,再按人头分给各家各户,红彤彤的桔子装满了大筐小箩,那是村里的盛事。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仁村桔子的产量少了,口味淡了。“承包给了个人,不护理,很多树枯了”,小叔解释说。后来,又听说村里的厂子都相继卖给了个人,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厂子也都渐渐地没落了。如今,农机厂没了踪影,村民在旧址上新建了房屋;漆厂静默着,停产多年;陶瓷厂残垣断壁,只剩高耸的破烟囱;电影院消失了,成为荒凉偏僻之地。

集体经济没有了,仁村人还得继续着各自的营生。有的在巨源等地的茶叶包装盒制作厂做工,有的去了外地打工,有的做起了驴肉生意……

从巨源等地学到了茶叶包装盒制作技术后,仁村人摸索着办起了自己的厂子,有的越做越大,如肖姓村民创建的包装有限公司,从事包装礼盒、制罐、胶水、包装材料加工、销售等,据说现在资产达到了10个亿。做驴肉生意的刘姓村民,建起了大厂房,添了冷冻设备,配了屠宰车间和驴舍,还去城里开办了驴肉馆,生意红火兴隆。还有很多外出务工的仁村人,通过辛勤劳作,钱包鼓起来了,盖起了新房,买了新车。当然,也还有少部分人,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止步不前。

仁村人是好客的,勤劳的,他们聪颖慧敏,敢闯敢干。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下,仁村上方早就架起了沪昆高铁的桥墩。春风里,高铁不时从上空呼啸而过,村落却是一派宁静。我多么希望,仁村的发展,如这高铁一样,再次走在这飞速发展的时代前列……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