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安源镇 查看内容

安源的“第一”

2022-3-12 10:02|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来自: 江西工人报

摘要: 星火高天白云,群山层峦叠翠。一位28岁的青年,身穿长袍,左手握拳,右手挟着油纸伞,无畏无惧地疾步行走在这群山之巅。他俊朗轩昂、目光如炬、神情坚定。那把油纸伞沉默无声,却以强有力的姿态随时抵御风雨的侵袭。 ...

星火


高天白云,群山层峦叠翠。

一位28岁的青年,身穿长袍,左手握拳,右手挟着油纸伞,无畏无惧地疾步行走在这群山之巅。他俊朗轩昂、目光如炬、神情坚定。那把油纸伞沉默无声,却以强有力的姿态随时抵御风雨的侵袭。

他从毗邻的湖南长沙来,去的地方是江西萍乡县辖区的安源路矿。

他是毛泽东。

1921年10月下旬的这天,青年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安源。

安源,地处萍乡东南方向,1898年,清政府在这里创办了萍乡煤矿。

第二年又修建了从湖南株洲到萍乡运煤的株萍铁路,安源路矿就是萍乡煤矿和株萍铁路的合称。

那个时候,萍乡煤矿已有工人13000多人,成为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聚集地之一。

萍乡煤矿深隐地底下的黑色煤炭是安源路矿当局眼里灿亮的金子,但也是大地积蓄的力量、火焰,随时从地底跃出,成星火之势,燎原大地。

毛泽东的到来,使得日后煤矿深巷里广大的穷苦劳工不断意识到自身的能量,看到希望:解放屈辱,摆脱压榨,要团结一心、义无反顾地紧跟共产党走——安源路矿的烈焰终于熊熊燃烧起来。每一个劳工都是一粒星火,愤怒的坚贞不渝的星火:不断汇聚,越烧越旺,嘶鸣着呼啸着烧向暗无天日的腐朽的世界。

第二年1月,毛泽东带来了他的老乡湖南醴陵23岁的李立三;三个月以后,毛泽东再次来到安源,并带来了老乡湖南宁乡24岁的刘少奇。他们肩负使命,播撒革命火种。也就是这一年的9月13日午夜零点,在火车汽笛的长鸣声中,罢工的号角吹响了。凌晨两点,井下电灯全部熄灭,一万多名路矿工人手执岩尖和斧头,潮水般地涌向路矿当局办公大楼。“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口号,震天动地……

弹指一挥间,毛泽东第一次去安源的28年后的10月1日下午3时,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用洪亮的声音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再也不是一个任人欺辱的民族了,她从此进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努力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自由。当时,站在毛泽东身边的就有刘少奇、李立三。

“第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胜利100周年的3月初,全国两会召开期间,记者奔赴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发生地探访安源路矿工人运动旧址、旧物和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寻访历史足迹,重温红色经典,为的是传承红色基因,感恩奋进新时代。

从1921年至1930年的安源工人运动,横跨了从建党初期到中央苏区建立之间的一个重大革命节点,是党早期的重要革命重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写下了辉煌篇章。

安源工人运动对中国革命作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重大贡献,创造了许多的“第一”:

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补习学校——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

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中建立最早的支部——中共安源煤矿支部;

成立了全国工运中最早的具有武装性质的工人侦探队;

创办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惠及工人的经济事业组织——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经济实体中发行了最早的红色股票;

创办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党校——中共安源地委党校;

筹建了中国工人阶级最早的工会“大厦”——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

成立了全国产业工人中最早的共青团组织——安源团支部;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安源工人最初尝试参与近代工业企业的管理;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三大”召开前,安源是全国组织规模最大、产业工人成份最多的团组织;

中国共产党“四大”召开前,全国有900多名党员,其中安源地委就有近200名,占全国党员总数的五分之一;

在秋收起义中以安源工人为主体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最早举起“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二七”惨案(1923年2月7日北洋政府直系军阀吴佩孚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流血事件)后全国工运低潮期间,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巍然独存”,是广东以外全国唯一公开存在和活动的革命堡垒,安源也被誉为中国的“小莫斯科”,成为激励全国工人运动的一面旗帜;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安源工人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向井冈山进军,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

红日


历史之问:为什么是安源?安源为什么这么多的“第一”?

记者站在百年老矿安源矿总平巷口,凝神沉思。总平巷口有一个醒目的标志——一把斧头与一把铁锤相交,斧头代表井下工人,铁锤代表机械工人……

时光再次回放到青年毛泽东去安源的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制度,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双重压迫。军阀混战,又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萍乡煤矿的劳工兄弟们同样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少年进炭棚,老来背竹筒﹔病了赶你走,死了不如狗。”描述的就是当时萍乡煤矿矿工的苦难生活。反动当局对工人的残酷压迫,激起安源工农群众激烈的反抗斗争。从1901年到1919年,忍无可忍的安源矿工先后进行过七次较大规模的斗争,但都以失败告终。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共一大召开时,全国党员仅有50多名,这是第一缕怒放的珍贵的星火。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鉴于党的力量还弱小,决定以主要精力建立工会组织,指导工人运动和做好宣传工作。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对开展工人运动的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作了具体的规定。

为贯彻中共一大的决议,1921年秋,时任中国共产党湖南支部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的毛泽东来到了安源。萍乡煤矿是当时中国十大厂矿之一,工人的组成,湖南来的占70%,湖北的占20%,萍乡本地的只占10%。这里聚集了大量的来自湖南的劳工,毛泽东以走亲访友的形式,夹着一把油纸伞,带着共产党人的使命住进了八方井44号湖南老乡毛紫云家里。

毛泽东来到安源后,随即着手考察、调研。他换上短装,提着矿灯,伏着身子走进了总平巷口——有的地方甚至是爬行,深入矿井深处狭小的巷道实地查看劳工们的工作情况,与工友们拉家常,谈感情。毛泽东同情地对工人们说:“你们的生活真苦哇!”有的工人感叹自己:“没法子,只怪我们自己的命苦哇!”毛泽东说:“你这个说法不对。我们受苦不是什么命里注定的,而是帝国主义资本家压迫剥削的结果!”他打着比方说:“一个小石头,一脚就踢开了;要是把小石头堆在一起就不容易搬动了。我们工人只要团结起来,就是有座山压在我们头上也能推倒。”

他这次在安源住了一个星期,走遍了安源矿区,结识了许多工人朋友,播下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工人们的内心被激发、点燃。革命的焰火,随时从深巷迸发。

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三位共产党人,多次出入总平巷,到井下考察与宣传,工人们的思想觉悟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精神


1922年2月,在萍乡煤矿的一个火车房里,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支部成立了。李立三任书记。这个支部诞生时只有6名工人。工人党员的加入,使我们党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工人党员。

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办了起来,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正式成立……

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有团结精神有阶级觉悟”,下联是“是劳工保障是人类福星”,横批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啊”!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之歌》又称《工友歌》:创造世界一切的,惟我劳工/被人侮辱压迫的,惟我劳工/世界兮我们当创造/压迫兮我们须解除/造世界兮除压迫/团结我劳工。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安源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

100年前的9月初,毛泽东第三次来到安源,果断决定举行大罢工。9月12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了罢工指挥部,李立三任总指挥,刘少奇任俱乐部全权代表。因计划周密,强大的声势以及刘少奇谈判时的智慧、胆识,路矿当局无计可施,只好同工人俱乐部代表签订了包含13款内容的条约,接受了工人们提出的要求,其中包括承认工人俱乐部有代表工人的权力,并提高工人工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白色恐怖下的一声惊雷,是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当中“未伤一人,未败一事”的绝无仅有的一次胜利,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党在安源的革命实践创造了党史上的许多“第一”,并且从安源工人中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他们将从安源这个“中国的小莫斯科”走向全国……

大革命期间,这里成了工人运动的基地。不少开国将军都在安源煤矿做过工,如开国少将吴烈和开国少将王耀南,不满10岁就在安源煤矿当童工;开国中将丁秋生,7岁跟随母亲和哥嫂逃荒来到安源,11岁开始挑煤当童工。还有陈潭秋、蔡和森、恽代英、夏明翰、李维汉、毛泽民、肖劲光等革命前辈,都在这里从事过革命活动……更有不少烈士们长眠于安源大地。

1926年的国民革命军第三、第四、第六军都有不少安源工人。叶挺独立团进军到湖南境内时,又有不少安源工人参军。

1927年秋天,时任中共中央特派员、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星夜兼程从湖南赶到安源张家湾,这是他第七次来到安源。当天,毛泽东主持召开了秋收起义军事会议,“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安源工人组成的红二团是秋收起义的主力。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了自己的旗号,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面军旗(带有镰刀、斧头、五角星的工农革命军军旗)的诞生,在全国人民面前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决心。

秋收暴动3年后的秋天,毛泽东第八次来到安源,组建了工农红军第一个工兵连,并带领千名参加红军的安源工人,踏上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艰辛奋斗征途。

当兵要当红军。从1927年至1930年,有5500余名安源工人参加红军,跟着上了井冈山,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开展艰苦卓绝革命斗争的历程,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树立起了第一面精神旗帜:“义无反顾、团结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安源精神。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在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中所孕育形成的安源精神,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精神谱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传承作用。

安源路矿工人为改造社会、实现阶级解放而英勇奋斗的精神,彰显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工人阶级的使命担当和磅礴力量!

奋进


安源精神对于在新时代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主力军作用,具有重要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新时代工人阶级的自豪感和使命感,爱岗敬业、拼搏奉献,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争取人人出彩。

产业工人身处生产制造领域最前沿,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当前,我省提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重塑“江西制造”辉煌,谋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全总的坚强领导下,形成了党委领导、工会牵头、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促进全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稳步推进。为了激励产业工人建功立业,我省充分发挥“振兴杯”和“天工杯”劳动技能竞赛品牌效应,围绕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开展多层级、多行业、多工种的劳动技能竞赛,培育了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

我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的情况还在全国推介。去年11月下旬,全国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办公室印发《坚持引领 突出重点 聚焦主业 江西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稳步推进》专报,对我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的做法与成效予以高度肯定,并向全国介绍,为全国深入推进“产改”工作提供学习参考的依据。

对党忠诚、坚定不移听党话,早已化为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我省广大产业工人敢为人先、努力争创新时代“第一等的工作”。

全省产业工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万众一心向未来,正以“作示范”的担当、“勇争先”的气魄,按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的部署要求,为双“一号工程”增光添彩,不断迈出全面建设“六个江西”奋斗目标的新步伐。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