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发展 3月17日 光明日报刊发文章 《学前教育这十年: 同在蓝天下 共享普惠园》 关注芦溪学前教育发展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17日 05版) ![]() 学前教育这十年: 同在蓝天下 共享普惠园 ![]() ![]() 刚刚懂事的娃娃,叽叽又喳喳,带着对家人的依恋,来到一个新的大家庭——幼儿园。这里是孩子们终身学习的开端,是迈入社会的第一步;这里是国民教育体系的起点,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办好学前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在“公平普惠”的道路上阔步前进,稳步迈向“幼有所育”的目标。 一个小房间,一块小黑板,一些小板凳,挤满小脑袋……10年前的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遍布这样的学前班、家庭园。全县没有一所标准的乡镇中心幼儿园,没有一所标准的村级幼儿园,没有一所高质量的民办幼儿园。 与落后的办园条件相伴随,还有陈旧的保育教育理念和活动。“家长一听说幼儿园让孩子玩就着急。”芦溪县学前教育教研员王丹(化名)告诉记者,“老师习惯了按照课表组织集体教学活动,孩子们在幼儿园就是写拼音、写汉字、做算术。” 芦溪县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不仅仅是解决“有园上”,更旨在追求让儿童“上好园”。然而,从“小学化”到“游戏化”,观念的改变非一朝一夕之功。 王丹回忆,5年前的冬天,一所村级园的草地上摆着很多装满水的大盆小盆。老师说,孩子们发现幼儿园的水池结冰了,对结冰现象产生了好奇,老师就带着孩子探究水在什么情况下会结冰。“当时,我的心情可激动了,这意味着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都在转变。”王丹说。 随着学前教育普惠程度的扩大,我国学前教育的主要矛盾已从“有园上”、追求入园机会,逐渐转向“上好园”、追求教育质量。 在芦溪县源南乡中心幼儿园,一个大沙池、一个大水池、一片果林、一个大山坡、一块大菜地,格外引人注目。“我们还有两分水稻田呢。”园长刘玉丹介绍说,为了给孩子一个亲近自然的游戏环境,幼儿园在建设之前跟乡里提出请求,把原本计划建休闲广场的地,划给幼儿园做户外活动场地。 在幼儿园引导下,家长们的教育理念也在发生变化,源南乡中心幼儿园孩子家长陈茜告诉记者,孩子上幼儿园第一天,老师给每个家长发了一本《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听了老师的讲解,我们才知道,培养孩子就跟种庄稼一样,什么季节种什么,什么年龄干什么事情,不能违背规律。” 作为学前教育专家,秦旭芳见证了这种教育理念的变化:“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儿童的主体性被逐渐关注,人们也树立了越来越科学的育儿观。” ![]() 复绿废弃矿山 3月17日 人民日报刊发报道 《江西萍乡复绿废弃矿山6万多亩: 生态向好 产业富民》 ▲《人民日报》( 2022年3月17日) 江西萍乡复绿废弃矿山6万多亩: 生态向好 产业富民 “老彭,你这地怎么黑得像炭?”在江西萍乡市芦溪县源南乡石塘村,不少人看到彭会云家的脐橙果园,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彭会云总是笑着说:“因为就是煤炭呀。” 老彭的这片果园,曾经是矿山。这片矿区名叫思古塘,山下面打着洞挖煤,山上堆着满山的煤矸石。上世纪90年代,石塘村90%的人都要到矿上讨生活,老彭在那个时候,也下了井成为一名矿工。 2009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萍乡市有9万多亩废弃矿山需要生态修复。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萍乡干部开始把目光对准了这些废弃矿山:如果能在生态修复的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富民产业,那就再好不过。 “我们当时想包一片荒山,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给介绍了这片矿山。”江西一家生态农业公司的负责人魏远忠说。那时的老彭离开煤矿也有一段时间了,在村里当了村委会主任,听到乡里干部说有人要承包矿山,感到好奇:“这全是煤矸石的矿山,能种脐橙?” 魏远忠决定承包矿山种植脐橙,是有底气的。他们带了专业的土壤成分检测设备,经检测发现,虽然地表覆盖了一些煤矸石,但是下面的土壤受到的影响并不大。用挖掘机平整土地,撒下化肥,将收来的稻秆埋在土下,改善土壤,再把山坡整成适合种植脐橙的条带状。第二年,脐橙树就在山上生了根。 脐橙第一次挂果时,乡亲们还是有顾虑。有人劝彭会云:“你种了,大家才敢跟着一起种!”因为表面的煤矸石对脐橙的种植影响不大,所以老彭的家人没有把它们全部挖掉,只是稍作平整,就成了现在大家看到的“黑”果园。和以前不同的是,现在的黑,是黑中有绿。“今年挂5万斤果没问题!”老彭笑着说。 如今,魏远忠的公司在萍乡承包的矿山已有3000亩。源南乡政府以财政资金入股的方式让脱贫户参与分红,全乡294户脱贫户每户年分红200到1000元。截至目前,萍乡市已争取国家和省财政投入近4亿元对废弃矿山实施复绿,9万多亩废弃矿山已复绿6万多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