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湘东区 查看内容

湘粉投稿|清明,抚弄一曲哀伤的思念

2022-4-6 15:25|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

摘要: 二十四节气里,清明已经定格为一曲哀伤,像绵绵春雨一般拨弄人的心弦。心外烟雨迷蒙,心底泪眼朦胧。小时候的我,从没想过悲伤是什么。在亲人们的护佑下,即使再贫穷再艰辛也有一碗饭吃,所以也算无忧无虑,什么也不 ...

二十四节气里,清明已经定格为一曲哀伤,像绵绵春雨一般拨弄人的心弦。心外烟雨迷蒙,心底泪眼朦胧。

小时候的我,从没想过悲伤是什么。在亲人们的护佑下,即使再贫穷再艰辛也有一碗饭吃,所以也算无忧无虑,什么也不用考虑。幼小的心就像一张空网,所有的喜怒哀乐在那里穿来穿去,未曾留下一丝痕迹,更无从体会那些生离死别所带来的情感冲击。

乡村的清明时节,其实也是青黄不接的时日。贫寒人家的日子颇有些苦熬,储存的粮食紧巴巴的,米缸日渐见底。而播种才刚刚开始,新一茬收获的粮食,还要眼巴巴地等到小暑时节,这令当家的好不揪心。贫寒人家的一日三餐,过年一番热闹之后,菜基本很固定,不是萝卜青菜和捞菜,就是一坛老搽菜了。早上还好,煮饭剩下的米汤,熬一熬,成为一家大小争抢和嘴馋的佳肴。米汤里滴几点油花,撒几根葱花,或许抛一把辣子搽菜,那是最下饭的美味了。乡村贫苦人家那口锅子,离开正月,几乎油荤不沾了,热菜后那股烧焦味道,或许将灶王爷也熏得远远的了。贫寒人家的悲苦生活,有时连神仙都看不下去,但日子就是日子,再苦也得过。

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里面有句台词,是编剧的神来之笔,小说原著中没有,很是感人。那是主人公周秉昆不想让自己和爱人郑娟辛辛苦苦抚养长大成人的周楠,让给其亲生父亲骆士宾当儿子,明知对方经济实力比自身强,但他依然告诫儿子周楠不要心存梦想,要老老实实呆在他和郑娟这个贫寒的家里。他对满含泪水听他训诫的周楠说:生活实苦,嚼嚼咽了。

生活的交响常是苦乐相伴,悲欣交集。而贫寒人家的生活,过惯的是苦中作乐。好过歹过,总得过下去,由不得选择。在日复一日的艰辛与煎熬中,贫寒子弟没有被苦难所打垮,才得以日渐成长。苦难所打不倒的,命运一般加倍补偿。贫寒子弟踩踏着悲苦,修炼成坎坷路,于是所有一路相随的风霜雨雪,自然都是人世间舞台上司空见惯的布景。

我的老祖母便是在风雨中撑开一个家的晴朗,为她的后人涂抹星星点点的亮色,让贫寒家庭的日常也有滋有味,呈现出俗世烟火人间的精彩。

老祖母一生坎坷。“走日本人”时,风雨如晦,木马的祖父一病不起,撒手人寰,让年纪轻轻的祖母成了寡妇。祖母守着两岁多一点的父亲,天天以泪洗面。孤儿寡母,在战火纷飞时代求生存,又是在一个贫穷的山沟,无依无靠,委实悲催不过!在以前,一个家没有男人,那样的生活实在艰辛。祖母为了新的生活,不顾宗祠压迫,毅然改嫁到西源,后来还带走了父亲。

在新组建的家庭里,祖母有了依靠,带大了父亲和四个叔父。但贫穷是宿命,依旧未改,或许还变本加厉。一九六零年,西源的祖父病逝了,撇下祖母和六个孩子。那时,祖母还不到四十。祖母的人生再一次遭遇严重变故,可是她咬紧牙关,用一个弱女子的坚强,承担起家中五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生活重荷。

幸好父亲已长大,其他四个叔父也一个比一个懂事,都尽全力帮着祖母承当一些日常劳作,为这个苦难家庭增添新的希望和看头。也惟其如此,祖母的肩头才卸下了一点压力,心头才投进了如许温暖的光线。听祖母颇为自豪地说过,生产队管食堂的时候,她和父亲俩人“承包”了一天一亩六分地的插秧任务,这是一个非常耗时的劳力活儿。

为激励祖母母子俩完成这一艰难任务,生产队决定予以奖励,奖励的是额外的一斤白米饭。母子俩为荣誉而战,也为白米饭奖励而战。经过一整天的高强度劳动,母子俩几乎没有直起过腰,到了夕阳落山的时候,她们母子俩发现那宽阔的一亩六分水田,奇迹般地全部插满了绿色的秧苗。若干年后,老祖母还一直念念不忘她们母子的这一不可思议的壮举。

父亲是个勤快的人,也读过两年书,按理在乡村还能过得下去。或许贫苦给人的打击太大太大,他没有打败贫苦,而贫苦却彻底击垮了他。命中注定劫难多多,与母亲入赘后不久便离婚,那时我刚刚牙牙学语。祖母似乎在冥冥中料定父亲日后命运,果断发动生产队青壮劳力,兵分三路:一路朝母亲家里,一路朝我的姨母家里,一路朝横溪村里。有如此一番“精心布局”,虽然母亲一家也虚虚实实地予以回应,将我掩藏在二姨母家中,还是经不住祖母更加详尽的信息搜集和迎战,掩藏在光华马迹塘二姨母家里的我,还是被叔父他们发现找到了,于是依靠强力手段直接“抢夺”了过来。因而我的全部幼小时光和大部分青少年时光,都陪伴在祖母膝下,直到大学求学,才离开祖母的照料。

穷苦人家的生活照料,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是艰辛劳作不辍。老家分田到户比较晚,也正因为如此,我才得以幸运地在读初二时便“独立门户”,一个人承包着一份责任田,替代了父亲,提前做起了“户主”。我一个小小少年,体验了全流程的最笨重的“原始”农耕劳作,凭一张锄头搞定所有高强度的农活。有钱的人家请牛耕田,我自然无钱请牛,只好凭借自己的身体,赤手空拳上阵,拿起锄头,一锄头一锄头在水田中拼命挖。正月没歇几天,我便泡在水田中,赤着脚将一亩一分多田挖好。当然丰厚的回报是,手掌里长出一层厚厚的老茧。

耙田一般要用牛,请不起牛,那也有其他办法——换工。和其他同样不请牛的人家合作,我一个小孩儿,夹在两个大人中间,将笨重的犁耙在泥水田里拖得哗啦啦作响。有时一整天围着水田打转转,现在回想,怎么会没有晕眩的感觉,真的是不可思议。这一套繁琐的农活儿,从正月里的寒假末期开始,我们便没有时间停歇,必须瞅着空闲争分夺秒抢时节,一是农时有序耽搁不得,二是我要读书须兼顾。

下田劳作是纯体力活,消耗的体能大,需要补充的能量也大,人在那个时候很想吃吃点心。贫穷的老祖母也无法可想,除了能吃饭和喝粥,其他点心都是梦想。

可老祖母也有一些法子,她会将自然界送来的无私馈赠收好,然后巧手加工,制作成穷苦人家的所谓“点心”。而绿油油、软绵绵的艾米古,便是我那时唯一可以享受到的点心。祖母用糯米粉混合沾米粉,拌入开水刚刚淖熟的艾叶,在热气腾腾中揉和成粘稠的米团,再从米团中分开,抟成艾米古,放进垫有纱布的蒸锅里,十来分钟后,带有自然清香的艾米古就熟透了。在上面如能撒点白砂糖,那是最诱人的一道乡村美食了。我们能在劳累途中,能大快朵颐,感觉是最好的福分,最甜美的享受了!

老祖母是轻易不做点心的,她所有的精力和心思全部放在一家大小的吃饭问题上,能做到一日三餐有保障,那是她这个大家长最主要的职责。有一次,小叔父淘气,抓回一小盆泥鳅,满心欢喜地端给祖母,希望能得到祖母的赞赏,在吃饭时也算加个菜。祖母二话没说,端起小盆子,直接倒向门口的一口小池塘中。边倒便责骂小叔父,你是没事做,搞些这样的名堂!

事后想想,老祖母也是别无他法,唯有一倒了之,否则真的做成一道菜,不知又增加了那群孩子多少食欲,也就给她的饭甑出了难题。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而那时的祖母还只能想到让一家人不挨饿,仅此而已。即使这样,也是她的最大功劳了!

老祖母从未读书,也不识字,但心眼明亮,是是非非,清清楚楚。她没有读书,可说出来的话,比我们读过书的人更务实和睿智。她脱口而出的,不是给人启迪的俗语,就是令人深思的谚语。教导我们要励志,在我们做错事数落之后便会说“佛争一根香,人争一口气”,其苦口婆心藏于话语之中;寒冬在火塘边烤火,她示范地扒拉着柴火,一边将柴火烧旺一边言说“火要空心,人要聪明”,对我们下一辈的期望,就如同这亮堂温暖的火一样,在我们心头燃起……

老祖母一生贫寒,没有享受过生活。老了眼睛不好,患上了严重白内障,为安全保险起见,家里人只为她一只眼睛做了一次手术,那是我读大学的时候。手术还成功,她能清晰地看见儿孙满堂的人世间,心里头暖乎乎的。可是后来更加严重,几近失明。

一到年节,思念孙儿的她会在村头路口不由自主地守候,有时在家里人陪同下,有时自顾自地独自摸索着前来。而每到此时,我们这些外出的人,也会基本按时回来,给老祖母一个安慰,陪她团聚在一起。祖孙四代,将近三十人的大家庭,对于贫寒一生的老祖母来说,所有的亲人都能在节日里围拢在她身边,这就是她最大的幸福,这就是她人生最好的安排!

歉疚至极,我这个长孙长大后基本和她聚少离多,根本没有时间多陪伴她。听家里人说,她念念叨叨的多是我:何时成家,何时带媳妇上门,何时生孩子……念叨是牵挂,有老祖母的念叨更是幸福。老祖母能念叨着我,让我感受到阵阵温暖和鼓胀的幸福。但是我却只能在远方思念着她……

十五年前的中秋佳节,我们一家人大大小小,按照惯例围拢在老祖母身边,可是她老人家却卧病在床。中秋节那天,她挣扎着起来,坐到桌上,和着瘦肉汤,吃了一碗饭。

在她的眼里和心底,白米饭和肉就是最好的生活,所以在老年的最后时光,她可以天天吃肉,喝肉片汤。有一次正月,我抢鲜买了几个甜瓜给她。她吃了之后,感觉寡然无味,对我说,还不如肉的味道。是的,贫寒的生活给了老祖母最朴素的念想:吃饱饭,能吃白米饭,还能吃肉,就是她那样平常百姓最好的生活享受了!

就是在十五年前的这个中秋节中午,老祖母喝下了人生最后一碗肉汤饭,躺到床上,头一歪,任凭我们呼天抢地,她再也没有醒来……

推算一下,今年应是老祖母的百岁生辰。非常遗憾,今年清明第一次被挡在老家外,没有办法回去,我只能在心底暗自流泪。从活蹦乱跳的小小少年,多年时光的浸染,我已成为两鬓斑斑的中年人了,那颗心早已不再是一张空灵透彻的网,而是一口深沉不见底的古井,沉淀着无数的悲欢离合,那些不时投射过来的回忆,永远无法清除,老祖母清瘦的身影永远浮现着……

老祖母,请原谅您的的不孝孙儿,今年清明不能来到您的坟前,为您焚香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