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中环路向南行驶,离市区5公里,群山环绕间,萍水河和南坑河交汇处,就是萍城有名的蔬菜供应地——五陂镇长潭村。2018年前,因地理位置受限、产业形式单一、历史欠账较多等问题,长潭村一度欠账500余万元,民生工程几乎没有,村民对此颇有怨言……如今,走进长潭村,硬件设施完善了,村容村貌扮靓了,村民文化活动丰富了,百姓交口称赞。2021年,长潭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2022年有望突破100万元。同年被评为市区两级“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 短短几年间,长潭村摇身一变。她是如何成功探索开创出了新时代下乡村振兴的新局面?令人很想一探究竟—— 盘活资产,闲置场地巧利用——长潭转型不负期望。2018年,萍乡市中环南路陆续贯通,长潭村的交通优势愈加凸显。该村着眼中环路长潭段的大片桥洞资源,通过盘活村级闲置资源,将长潭村辖管的中环路桥底打造成仓储综合服务性场地,投放了1个4千平米的停车场,年经营收入达10万元,为村级集体增收奠定了基础。同时,在上级的扶贫项目资金帮助下,长潭村经过谋划研究,将位于中环路边的废弃垃圾中转站改建为冷库中心并对外出租,2间300平方米的村办冷库每年可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以往让村民捂鼻绕道的垃圾站摇身一变成了保存新鲜时蔬肉蛋的冷库。这一套“连贯动作”既整治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还为后期蔬菜加工厂提供了冷库中转站,化短板为动力,一举多得。转型发展后,长潭村党总支大力实施系列民生项目,长潭小学重建、附属幼儿园新建、农饮水、农田灌溉水渠等都得到提升改造,可观的集体收入增强了班子发展信心,改善了百姓生活质量,更是凝聚了强劲发展合力。 用活资金,做大做强成品牌——长潭蔬菜蓄势待发。长潭以蔬菜种植闻名,加上地理位置优越,一直以来都是萍乡各大菜市场的主要蔬菜供货地,2018年被授予全国“一村一品”地理标志。2020年以来,该村用活扶贫资金,通过“党建+合作社+农户”模式,重点打造了长潭村常兴生态合作社,流转了100亩土地,将贫困户纳入合作社,发展长潭村无公害蔬菜,鼓励村民自愿参与,组织困难群众统筹参与,让大家都能分享发展的成果。在村“两委”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合作社纯收入37万余元,提供了固定岗位15个,带动群众就业300余人次。2021年,参与合作社的脱贫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今年,该村又与安源区农发公司强强联合,采取土地入股等方式,总投资3000万元,一期投资1000万元新上蔬菜加工企业,助推全村产业从一产过度至二产,最终形成蔬菜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并注册商标在全国进行线上线下销售,使五陂镇农业、长潭村蔬菜基地品牌不断做大做响,真正打造成全国有名的“菜篮子”,项目建成后村集体收入每年将新增30万元以上。 整活资源,现代农业美如画——长潭发展未来可期。2021年,村集体引进10头牛进行试养,今年拟投资200万元新上长潭畜养殖中心建设项目,占地面积约2亩,通过利用合作社及农户种植产生的秸秆等副产品,作为牛、驴饲料进行规模养殖。依托长潭蔬菜品牌和牛驴等附加产品,该村还大力发展农家乐,打造周末市民“一日游”“周末游”好去处,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将加大数字经济与农业产业融合的发展,推进辖区农业项目运用大数据大力推进农产品网上销售等,拓宽销售渠道,更好地促进本地农产品更好更快发展,党支部书记将带头直播带货,“喊您来长潭,品尝乡间美味,常来‘长潭’”。 如今,漫步傍晚长潭,干净敞亮的柏油路、智能的太阳能路灯、人性化的安防路障,村民的生活环境越变越美。“长潭之声”广播成为了环绕耳畔最温馨的提示,由党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成为了村民最熟悉的朋友。举办农民丰收节运动会、菜农捐赠蔬菜、脱贫户远赴郑州救灾……发生在长潭的一幕幕凝聚成乡村振兴之路上最坚实的基石,兴了产业、美了村庄、鼓起了百姓增收致富“钱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