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时期,经常听父亲讲“勤”和“俭”的故事,故事很好听。故事讲完后,父亲往往还会作些解释,勤俭是不能分家的,是辨证统一的;接着讲些有关勤俭的道理:首孝悌、务耕读、贵勤俭……;勤可䃼拙,俭足养廉;天下事成于勤俭,而败于奢与惰;读书勤则学问优、耕田勤则菽粟足、做艺勤则技能精。这些道理后来在翻阅家谱方知是家规家训中的传世忠言。我成家后,又将这个故事和家规家训讲给自己的儿女们听,这样一代接一代传承训诫,而且重在传帮带,率先垂范,做好榜样,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示儿孙。 我的祖父十多岁,便心怀祖训,“勤能补拙,俭足养廉”,也是为了给父母分忧,从东桥五峰走出大山,一路向东,并带着二弟共同创业,到萍乡城郊的青山打长工。祖父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劳吃苦,勤俭持家,打拼出了一片新天地。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得解放,并落户青山,成家立业,还分得田土和住房,发展至今,已是一百多人的大家族。 父亲传承他的父辈们的优良传统和良好家风,一生忠厚善良,吃苦耐劳,勤奋节俭。于一九五五年二十四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社生产,人民公社成立后,担任生产队长二十年,一心一意为生产队生产而奔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无怨无悔。“三自一包”时期,除做好生产队工作外,还要起早摸黑搞家庭种养。母亲在大家庭的熏陶下,融合到家族良好的家风中,一边勤俭持家,精打细算,一边带管教育好我们六兄妹,我们的穿戴用品均出自母亲的手中线。父母潜入默化的标杆作用,是我们儿女效仿进取,健康成长的好老师,把六个儿女培养成为具有大学、中专、高中文化水平,企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一个个家庭建设成为“家和万事兴”的“美丽家园”。 到我这一辈,仍然采用前辈们的育儿兴家方法,向儿女们讲勤俭故事,念叨家规家训,并与妻子夫唱妇随,有商有量,从自己先做起,本着“勤可补拙,俭足养廉”之理念,勤学习、勤劳动、勤工作,处处体现一个勤字。生活上精打细算,一切从节约出发,不奢侈,不浪费。在工作上清正廉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在教育子女上则舍得花钱,三个儿女分别获得硕士、和大学文凭,均奋战在国企和政府部门,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官清廉,勤奋工作。因此,我的家庭曾获得“第五届全国文明家庭”、省“学习型家庭”、市“家庭文化建设样板户”和区“廉洁型家庭”等光荣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