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坑镇中心学校基于“五育陶成课程”,优化作业设计与实施,将“作业”转化为“学习动力”,在更新作业设计理念、创新作业设计形式、丰富作业设计内容等方面努力优化,全面、立体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 ![]() ![]() 在校本培训学习中改良“教师端”的设计理念,不再让作业成为零敲碎打的随机行为。而是从作业目标、作业类型、作业难易系数的设置等方面体现教师应有的构思与系统的布局。作业目标关注复杂性和综合性,以“立德树人”为总目标,将学科必备的知识与关键的能力融合其中,兼顾对学习方法、策略、习惯的培养;作业类型囊括相关学科的各类实践、演练操作等学习项目,不限于“纸笔答题”,也不再仅为巩固课堂所学服务,用即兴与长效的结合,口头与书面、制作设计等多种形式,发展的是更为内隐、长远的素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分层作业,把控作业难易系数,关注过程表现、注重成长的表现性评价。 ![]() 学校创新作业设计形式,将作业从课堂教学“附庸”变为独立的“学习”,从而提升学习力。作业要想创新,依然要从“自学”到“共学”,以及巩固所学的“复习”,但得“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以我校语文作业设计为例,将作业设计成三个阶段:引导性作业、形成性作业、诊断性作业。引导性作业体现在预习上,做字词预习,做与文章作者相关的信息调查、与文章内容相联的调查报告等。形成性作业和学习同步,让正在发生的学习中那些尚未真正、完全掌握的技能,经由练习得以更充分获取、巩固掌握。可以写字、读课文、归纳课文内容等;诊断性作业不以“抄抄写写””读读背背“的姿态为主,可以在识记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应用于自主阅读类似文章、分析比较类似文章的相似相通之处、写一个评论、创作一篇文章、绘制一幅图画等方面进行设计,形成一个微小的“学习任务群”。 ![]() ![]() ![]() 为素养而教是该校教学总目标。读书笔记、劳动日记、练字、手工、绘画......涵盖阅读、写作、书法、音乐、体育、美术等核心素养,各学科作业设计生动都充分展现了孩子们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一张张精美的小报,一篇篇工整的笔记,无不浸透着学子向上的学习风貌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幅幅精巧的思维导图,一份份别致的手抄报更让人不禁佩服孩子们的无限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课上,音乐老师用学生喜欢的形式,随着音乐的律动,与语言、律动和音乐教学相结合,通过节奏朗诵、拍手跺脚等人体乐器、音乐游戏、歌唱、舞蹈、演奏奥尔夫乐器等多种形式,使孩子不仅兴致勃勃地参与音乐活动,而且综合提高语言能力、理解力和表演能力。 体育老师组织学生开展校级篮球比赛,比赛中充分展现了南小学子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孩子们在活动中充满了自信与快乐,精彩的表现博得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并用拍照、日记、绘画等方式记录着这些美好的时刻。少年强则国家强。健康的体魄,强劲的毅力,是青少年承载祖国未来、振兴民族发展的基石。 美术老师亲切地说:“你把泥板再压得均匀一点。”“这里可以做成山峰的造型,效果会更好……”一双双巧手捏捂揉搓,泥浆飞溅着欢声笑语。学校2021年配备了电窑炉、拉坯机等设施设备,每周二、四的下午开设了泥塑社团课,开展泥塑教学。学校“古窑工作室”负责人刘倩正带领学生在精心制作一批陶艺作品。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很高,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陶艺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 ![]() 劳动实践方面,家庭学校劳动齐发展,家庭劳动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展现;学校劳动设置了本校的劳动清单,在劳动课上指导学生开展各项劳动。近段时间学校还分班级赛、年级赛、校级赛,根据年级设置了“整理书包+系鞋带”“叠衣服+系红领巾”“包书皮+擦桌子”等劳动技能比赛,为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体验劳动者的快乐,以实际行动体会劳动精神,有效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形成,内化劳动素养,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业。 ![]() ![]() ![]() ![]() ![]() 后期,学校将继续以“提升、创新、丰富”为方法,以“减负”为引领,继续加大“作业”研究力度,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加大“双减”实施力度,主动担当作为,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