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好米寿的老妈,虽然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却透着青春的红润。虽然三条腿走路,却继续丈量着人生的征程。虽然双手瘦削,却十指纤纤灵活自如。每天有事没事捣弄着毛线,把自家的或亲友捐赠的旧毛衣裤拆开、清洗、凉干、绕成团,然后编织成新的家庭生活用品,如凳椅床垫、沙发垫、厨房围裙、婴幼儿车挡风裙、围巾披肩护膝等,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编织出儿女家中一片新天地。 妈妈是贫苦农家出身,从小便养成了吃苦耐劳、贤淑端庄的中华女性之美德。她在父母的传带教育下,还学会了各种女红活,大到挟麻纺纱、穿梭织布,小到描红绣花、缝纫补缀。成家生子之后,妈妈勤俭持家,相夫教子的良好品行和娴熟的女红技艺发挥的淋漓尽致。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妈妈总是为我们兄妹的穿戴而操劳,既要忙家务忙农活,还要挑灯夜战,忙裁剪,忙缝补。每年给我们缝制的新衣服,妈妈总是叮嘱我们平时在家要少穿,上学读书或外出走亲戚再穿。上学读书穿好点的,回家换上打了补丁的。妈妈一针一线缝制的衣裳非常合身,针脚细密整齐。冬天棉袄棉裤棉鞋,暑天短裤背心拖鞋,穿破了再补好,穿旧了再漂染一下。当时妈妈做的拖鞋很特别,挑选合适的木板,根据我们的脚板依样画葫芦,再用锯锯好打磨,钉上两根橡皮带,一双拖鞋就做好了。我们穿着它在厅堂里,啪哒啪哒走来走去,那个高兴劲不言而喻。 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我正读高小,好想有一身黄色军装。妈妈好不容易扯了几尺草黄色卡几布,日赶夜赶给我缝制了一身军装,还制作了一根帆布皮带,一个黄色书包和一顶黄军帽,书包上的红星是用红布剪成,再用红丝线绣上去的,而帽上的红五星是用当时的补套鞋的胶水铁皮罐剪制,用红洋漆漆红安装好。我穿戴着妈妈的“精品杰作”,“雄纠纠,气昂昂”神气十足了好一段时间。你可知道,那个黄色书包和黄军帽至今还收藏着呢。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爸妈都老了,但他俩还在为儿女而操劳,妈妈又搬出她的工具箱,由父亲上街购买回各种尺码的塑料鞋底和布鞋面料,由妈妈裁剪成布拖鞋鞋面和鞋底绒布面,并镶好鞋边,再穿针引线将鞋底与鞋面紧紧缝实,有的鞋面上还绣着花呢。一双双大小长短不一,不同颜色崭新的布拖鞋陆续出炉,我们六兄妹还有我们的下一辈都得到了老爸老妈的十双十几双的惠赠。至今,十多年了,一到冬天穿上它,不由自主地想起妈妈的深情厚爱。 妈妈有只精致红漆小木箱,是从娘家带来的。里面装着针线、顶针、钻子、剪刀、钳子、铁锤、画粉等等,可以说是妈妈做女红的“百宝箱”。还有用细竹篾织成的绕线绕纱的络子和圆形的络篓,早些时候是用来挟麻纺线,后来络篓成了盛放五颜六色边角废料布。就是这些小东西,通过妈妈的双手,使我们度过了快乐、温馨而幸福的童年和少年。妈妈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享受,更加彰显了伟大的母爱,传承了勤劳立身,清廉处世,勤俭持家的人生哲理和治家清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