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柔的月光透过繁密的枝叶,将清辉洒在广场上,伴着田野中传来的阵阵蛙声,坐在小板凳上围成一圈的人们聊得正欢:“整治抛荒摞荒,资金可以镇上出一点、村里出一点、村民筹一点,整理完成后建议要有村组签字环节,确保整理不光有数量,更有质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除了一些公益性收入外,更要有实打实的项目支撑,这样才能有可持续性”…… 5月18日晚,萍乡市湘东区老关镇二鲤村荷古塘休闲广场上,“破陈规除陋习,传文明树新风”的横幅挂在广场护栏上。广场中央,村两委成员、驻村工作组成员、党员代表、乡贤代表、群众代表几十号人,时而欢笑,时而鼓掌,时而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大家有啥就说啥,不要有顾虑哈。‘屋场贴心会’的目的就是要听取大家的建议与意见,把政府的政策宣传到每户家庭,把你们的难题解决到实处。”老关镇镇长黄榕榕笑意盈盈,不时在笔记本上记上几笔。 近年来,为进一步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老关镇11个村,以自然村组屋场为单位,围绕乡村振兴中农业生产、疫情防控、人居环境、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抛荒摞荒、防火防盗防诈等各个方面,深入屋场一线、田间地头、项目现场,与群众面对面宣讲政策,贴心征求意见,实打实推进项目,点对点破解难题。 老关镇与醴陵东富镇接壤,乘着赣湘合作东风,两地人员交流频繁,互动绵绵:800余老关居民在湖南的玻璃、陶瓷、烟花等企业就业,200余湖南人在老关的包装、化工等工厂务工。去年9月份的一次屋场贴心会上,有代表反映,这些异地就业的村民,经常因为医社保缴费、开办证明等具体事情反复来回奔跑,耽误了很多时间。参加会议的驻村干部听到后,立马将问题逐级向上反映。 通过几个月的反复衔接,当年年底,便民服务事项“赣湘合作”专窗落户老关便民服务中心,使两地群众实现了就业失业登记、社保缴费、医保电子凭证申领等事项上的“异地事、就近办”。 每次开屋场贴心会,除了镇村干部、党员、村民、乡贤代表外,还有不少“不请自来”的村民,有的站在旁边听,有的干脆就自己从家里带来了小板凳,听着听着,也会“即兴发挥”吐槽几句:“村里能人议大事,我们老百姓就说说我们的烦心事、难办事。” 今年初,檀梓村召开屋场贴心会时,一位中途参加进来的村民无意间提起村里的五保户朱女士,患有重病行动不便,但一些住院资料又必须到湘东政务大厅去办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主持会议的老关镇干部认认真真地将这个问题记录了下来。第二天,镇“小萍帮办”的工作人员如同及时雨上门代办业务,解决了困挠朱女士多天的难题。 据不完全统计,这 3年,老关镇累计组织开展屋场贴心会300多场次,参与村民8000余人次,收集并解决回复群众意见建议230余条。 在村里栽种了800亩水稻的二鲤村种粮大户张献文吃完晚饭撂下饭碗也兴冲冲赶来参加屋场贴心会:“只要村里开这个会我铁定参加,有啥困难有啥想法会上一说,只要是合理合情合规的,基本都能解决掉。” “以前五六十年代,这样的会经常开,现在看到这个好传统又兴起来了,打心里高兴。”“干部主动融入群众之中,与我们拉家常、说心里话,感觉就像一家人。”“希望这样的屋场会要多开,每个屋场都要去,要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都参与进来”……不知不觉,屋场贴心会从天色微暗的七点开到了九点,大家伙仍然意犹未尽,镇村干部更是敞开胸怀,竖起耳朵,认真聆听。 干部把群众放在心里,群众自然把干部记在心上。看来,随着屋场贴心会的常态化召开,干群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