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坚持“城乡一体、分类施策、水清人和、绿色发展”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理念,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科学推进,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作为“蓝天·碧水·净土”行动计划的重点工作来推进,探索形成了一体化设施、分散式处理设施、氧化塘、人工湿地等不同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等模式,全面改善了村民生活环境,有力解决了农村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脏乱差”现象,推动了美丽乡村精彩蝶变,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大大增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萍乡市农村生活污水的华丽蜕变之旅。全市已完成185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997套,污水处理规模3.13万吨/日,受益人口约71万人。 (一)“废水”变“肥水”的东源乡桥头村 桥头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最大的特点是零排放。将农户三格式化粪池的污水引流至大号三格化粪池进行第二次净化,净化后用车拉到境内5000亩产业基地浇灌农作物,就地消纳全部生活污水,“废水”变“肥水”,既减少了化肥的用量,又节约了水资源,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的蝶变历程。 (二)种豆很甜的鸡冠山乡豆田村 该村污水处理采用MAS-BSF 型智能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该系统具有污泥层泥水分离效率高、剩余污泥产量低、污泥处理费用低等特点,高效便捷,将直排河流的生活污水处理达标供周边农田灌溉,致使当地百姓种植的大豆果实饱满,品质优良,产品远销湖南等地,百姓喜笑颜开。 (三)华丽变身的上栗镇水源村 该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为“厌氧反应器+人工湿地”,通过铺设管网将厨房污水、洗涤和厕所污水等接至处理系统处理后达标排放。自农村污水得到有效治理以来,当地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原来污水横流、黑臭水体臭气熏天等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根本改善,原来的“丑小鸭”变成了今天的“绿天鹅”。 (四)网红打卡地上栗镇泉塘村 该村采用“分散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按照“就近接户+局域组网+小型一体化处理终端”方式,在处理单元的房前屋后及排污沟渠开挖调节池,铺设排水管道,将污水引至小型化污水处理设备进行处理,不需大面积破坏路面,简便灵活。自在“小西湖”周边安装了23套分散式处理设备后,昔日臭气熏天的泉塘湖水质得以明显改善,迅速成为了赣湘边自家游、亲子游的“打卡地”。 (五)荒园变花园的源南乡石塘村 该村采用“预处理(格栅沉砂)+厌氧反应+人工湿地”模式,人工湿地内附填料,自下至上填充碎石、生物滤料、轻质生物陶粒、碎石填料等,这样的组合适合微生物生长,形成稳定生物膜,有效降解生活污水中的氮、磷。自该模式采用以来,昔日污水横流的现象得到根本性的整治,曾经的荒园变成了花园式的人工湿地,呈现出青山绿水生态宜居的美景。 (六)幸福的高坑镇楠木村 该村采用AO+MBR膜工艺,在“一体化”处理设备的缺氧池与厌氧池中放置纳米材料高效生物载体,在末端采用MBR膜处理。该处理模式具有占地面积小、高效节能、处理精度高等优势。项目建成后,成功解决了楠木村生活污水直排等问题,为群众创造良好生活环境,提高了群众生活幸福感,被方圆几十里的村民称为“幸福村”。 (七)生活富裕美的麻山镇连山村 该村采用A2O+人工湿地处理工艺,生活污水经管道收集排至污水格栅渠,除去大颗粒杂物。污水经格栅渠自流进入调节池后,通过提升泵提升至一体化设备,在设备内经过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人工湿地、除磷脱氮后达标排放。通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仅美化了环境,还在污水治理站点周边种植了近500亩柑橘,为村民带来了丰收,真正体现了“生态环境美,生活富裕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