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清华、陈洁、彭建丽)近年来,安源区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民生工程,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行动计划,齐抓“水”“陆”“空”,实现了“颜值”“气质”双提升。 持续治水护水,涵养一河碧水。实行河长制以来,该区党政领导担任“区级河长”,乡镇负责人担任“乡镇河长”,环保志愿者及社会公众人士担任“民间河长”。各级河长作为河流总指挥长定期巡河,做到“守河有责、治河尽责”;民间河长作为河长的补充,履行宣传员、信息员、监督员、清洁员职责,及时发现、报告问题。为加大监管力度,该区引入“数字化治水”新模式,在全区主要河流的重要断面安装12个“蛙站”、2个“鹰站”及一套水环境健康监控平台,为生态环境综合管理、科学规划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实现了水资源高效利用。经过多年坚持不懈治理,全区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20年地表水优良率为100%;2021年,南坑河河口断面年均值为II类,萍水河桐车湾、萍水河南门桥、新华河路行断面年均值III类,地表水优良率100%。 恢复治理废弃矿山,完善“生态+”工业体系。该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投入1亿余元,对安源、青山、高坑、白源境内共计500余公顷的废弃矿山进行全面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裸露矿山焕发勃勃生机。在治理废弃矿山的同时,不断完善“生态+”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了以晶蓝科技、平盛电子等为主体的智能手机制造产业链,以格丰科技、科环环境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老城区的绿色发展转型之路。 打响蓝天保卫战,“安源蓝”成“常态蓝”。该区以提升大气环境质量为核心,在主要地带设置安源区政府站点、市政府车库站点、市中医院站点三个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切实提升生态质量监测水平;强化面上治理、注重源头治理,聚焦群众关切的餐饮油烟、秸秆焚烧、工地扬尘、工业废气等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巡查管控和铁腕执法。同时,建立辖区内污染源企业名录库,按污染物排放量和环境风险等级,将434家被监管单位进行分类,实施A、B、C三类管理,及时核查处理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异常问题,并上传管理系统。2021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0.1%,同比2016年提升了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