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行走在上栗大地,但见处处绿树成萌,条条沥青大道四通八达,一栋栋漂亮的房屋星罗棋布;田地里,人们正在辛勤劳作,瓜果飘香;工厂里,机器轰鸣,产销红火......近年来,上栗县抓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历史性机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聚焦“一年开好局、两年有变化、四年见成效”目标定位,从完善制度、筑牢屏障、加强治理等多方面入手,着力描绘美丽生态“上栗画卷"。 完善生态制度。该县加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力度,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生态价值转化机制,完善绿色责任考核机制和国土空间管控体系,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管理机制,全面推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形成县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部门牵头推进、各乡镇具体负责的工作模式,有效增强全县上下齐抓共管、齐心协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工作合力。 筑牢生态屏障。该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着力打造上栗特色生态品牌,累计推进建设1252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点,涌现出上栗镇泉之源、福田长塘、杨岐南源、金山龙泉等40多个美丽乡村示范点。同时,加强全流域保护修复,实施“绿化上栗"工程和森林“四化”建设,完成人工造林1.318万亩,完成退化林修复1.2万亩,完成重点区域森林“四化”建设0.9万亩, 完成森林抚育3.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57.82%,湿地保护率55.54%。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行动计划,申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项目,项目预计总投资约10亿元,拟申报中央项目资金约3.3亿元,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废弃矿山修复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累计修复面积5540.19亩,修复亮成率78.32%,提前超额完成目标。 加强生态治理。扎实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启动乡镇空气标准站及中心城区大气污染网格化建设工作,全面开展控煤、减排、管车、降尘、禁烧、治油烟六大行动,PM2.5年均值为30μg/m, 优良率93%。实施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尾矿库污染治理等"4+1"工程,城镇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两万吨,县城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水源合格率100%、水量合格率100%,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为零;强化污染耕地管控和修复,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5.4万亩,严格管控类耕地103亩,集中推进区1500亩,任务目标确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稳步推进。 推进绿色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花炮、煤炭、水泥、造纸等行业为重点,着力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提质,推进花炮产业转型升级,先后淘汰349家"小弱散”花炮企业,实现花炮企业“三降三升一转”。充分运用区域特色与资源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发展黑山羊、肉兔、种业、油茶等特色产业,引导112家花炮退出企业向高效农业转型,涌现出臻利兔业、鑫衣兔业、蚕丝宝种养合作社等一批转产典型,加强“两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成功申报了12个富硒农产品认证,两个黑山羊有机转换认证,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40个, 8家企业纳入江西省“湘赣红”授权。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完成油茶新造3942.7亩、更新改造1939.9亩、抚育提升1900亩、低产油茶林年度任务1万亩、森林药材0.11万亩、毛竹低产林改造0.8万亩。 推进共建共治共享,该县坚持生态文明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持续开展各类创建行动,传播生态理念,不断提升上栗生态文明品牌和影响力,形成全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该县中小学生环保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100%,38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村农户分类率达30%,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成功荣获全省首批、全市唯一“五型”政府建设示范县。购置新能源电动公交车66辆,共享单车租用点遍布全城,绿色出行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