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月18日下午,山东省荣成市蜊江小学与张佳坊学校,通过线上形式,开展了“跨越东西 共享课程”的跨省市、跨时空的主题研讨活动。全国知名课程专家、上海市课程教材专家、上海市课程领导力指导专家、原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课程中心主任、特色课程教研员韩立芬,萍乡市教研室课题办主任朱红梅为活动作精彩点评。萍乡市课题研究专家、省市课题负责人,芦溪县各学校校长、业务副校长、主任及两地五百余教师参加会议,聆听分享。 在这场山海之间, 东西合璧的教育盛宴上, 大家都分享了哪些宝贵的教育经验? ↓ ↓ ↓ 会议由韩立芬主持 ![]() 因为遇见,所以看见。听取了大家的分享后,韩立芬激动地说到:“今天大家的精彩分享,让我们再次看到了这就是学校的样子,这就是课程的样子,这就是教育人的样子。”两所学校分别建立在祖国的东西两向,此次交流乃是跨越东西的共享课程,今日在此,我们共话教育,希望所有教育人无论西东,初心如磐,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与时俱进,用实际行动与时代强音合拍共鸣,在中国“教育改革年”怀揣勇立潮头,大展宏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宏伟教育梦想的远大理想,并为此而不懈奋斗。 ![]() 朱红梅诚挚感谢韩立芬教授多年来对萍乡市课程建设的倾心指导,感谢山东省荣成市蜊江小学鞠文玲校长优秀团队的无私分享。她围绕成长、变化、思考与祝福四个关键词,向大家热情地分享了自己参与此次“跨越东西 共享课程”主题研讨活动的深切感受。她提到,此次主题研讨活动不仅是两地双方课程建设经验成果的交流分享,更是两地双方新课程改革创新突围的集结号,让大家感受到了山海之间,东西合璧,满满的教育温暖和行动力量;希望这种跨域线上教研模式是崭新的开始。她认为,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研究政策和规律,承担责任与使命;关注学习和成长,重视思维与迁移;落实课程和课堂,创新实践与评价。高质量发展的课程建设要源于问题,善于规划,重于实施,敢于坚持。她呼吁老师们要结合教育的育人本质深入思考该为何教、教什么、怎样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上奉献自己的力量。 ![]() ![]() ![]() ![]() 会上,山东省荣成市蜊江小学校长鞠文玲分享了题为《成长有道,让每个生命自由舒展》的课程建设经验,讲述了山东省荣成市蜊江小学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的全过程。鞠文玲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蜊江小学的成长历程,并向大家展示了校园实景图片,带领大家走进了环境优美的蜊江小学。随后,她从现状分析、课程规划、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展开介绍,分享了蜊江小学在课程建设上的做法与经验。舒展课堂教学范式、“两说 一备 一评”教研模式、N项主题实践活动、LLPC劳动项目......丰富多彩的课程建设成果让大家领略了这所来自东海之滨学校的靓丽风采。 ![]() ![]() 张佳坊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方小龙在会上作了题为《小竹子“撬动”大变化——课程建设绘就亮丽竹韵校园》的课程建设经验分享,讲述了张佳坊学校以创建竹韵文化为引擎,撬动山区薄弱学校的嬗变过程。通过一支优美的校园宣传片,大家简要了解了张佳坊学校的办学情况,随后,方小龙从课程建设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竹韵课程指导思想和竹韵课程建设进程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学校竹韵课程建设。针对竹韵课程建设进程,方小龙围绕背景与分析、竹韵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结构图谱、课程实施和课程成效、对课程建设发展的思考五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地分享,将张佳坊学校竹韵课程建设全过程、全方面完整呈现。 ![]() ![]() ![]() 张佳坊学校教师刘怀荣从活动背景、活动过程、活动评价和活动反思四个方面分享了张佳坊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案例——《非遗里的清风徐来》,向大家介绍了学校特色综合实践活动。 ![]() ![]() 相关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