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袁圆 山绿得染黛,水清得透明。盛夏时节,暑气蒸腾,在湘东区东桥镇边山村翡翠谷景区,独特的地质结构造就了岩石的高低落差,大大小小的瀑布星罗棋布,溪水顺山石而下,清澈见底的水潭中游着几尾小鱼。沿着徒步道蜿蜒而上,溪水澄澈青绿,两岸绿树参天,让人不由得联想到“翡翠谷”一名的由来。 边山村位于东桥镇南端,与湖南交界,森林覆盖率80%以上。由于没有支柱产业,2020年,边山村戴上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村党总支书记邓冬明告诉记者:“前几年村里的田地都撂荒了,年轻人也大多外出务工。” 邓冬明是土生土长的边山村人,他深知边山村的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乡村旅游优势。“我从小就知道山里有几个原生态瀑布,但是山路难行,美丽的田园山水风光也无人来欣赏。”长期以来,村民守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过的却是苦日子。2015年,邓冬明与几名村民决定在村里开发徒步旅游线路,合伙凑了100万元开辟徒步道,并修缮进村的路面,方便游客驾车参观游览。 从村口一路走来,花海、水车、景观流水墙等让盛夏时节的边山村显得美丽又清凉。邓冬明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小山村的大变样:“路面都是经过加宽的,还增加了右侧的景观流水墙。为了省钱,砖都是我们从村里的废弃房屋里搬过来直接变废为宝,还有河道两岸的浆砌石也是从村里搬来的。”虽然苦,但是大家都没有轻言放弃。 2015年4月,边山村迎来了第一批来自湖南长沙和本地的游客。“当时徒步道还不是很完善,有一段石壁很陡,需要有人拉把手才能上来。当时我就站在坡上拉人,我记得好像和300余名游客都搭了手,但是却一点都不觉得累。听到游客对村里的美景赞不绝口,我更坚定了做大做精翡翠谷景区的信心。”邓冬明说。 2017年,边山翡翠谷被评为江西省3A级乡村旅游点。在区、镇两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翡翠谷开发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投资300余万元解决了营地的用水用电问题,新建游步道3000余米,完成了新修水坝的设计及相关基础工程,完成了入口牌坊、广场、旅游厕所等建设,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随着硬件设施的不断提升,景区人气渐旺,也带动了当地农家乐、民宿的发展。 今年59岁的村民邓建国和妻子在路边的自建房内经营了一间农家乐。他告诉记者,2017年农家乐正式开张,妻子负责后厨,他负责前厅,两人配合得十分默契,忙的时候一次接待过40余名客人,现在二楼还有几间民宿,开办得十分红火。“现在农家乐一年能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家乡的风景越变越美,我们的腰包也越鼓越足,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 同样因为旅游受益的还有村里的留守老人。在景区门口,今年80岁的村民王多英守在一个小摊前,笑眯眯地吆喝她自制的凉水。自从游客增多以后,眼见着以前少有人问津的山水竟成了城里人的“香饽饽”,王多英和家人商量,决定在路边设个摊点做点小本生意,夏天卖凉水,冬天卖茶叶蛋。没想到这个小本生意一做起来还挺红火,每年能给老人带来两万余元的收入。 邓建国、王多英……眼看着一个个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本地、外省来景区的游客络绎不绝,邓冬明欣慰地笑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带动了村里的经济发展。目前,边山村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还流转了土地用于杂交水稻制种,并成立了劳务队承包各类工程劳务,今年已经为村集体经济创收20余万元。接下来,村里将积极抓好民宿、农家乐、帐篷露营基地、研学基地等建设,作为集体经济增收项目,从而吸引更多不同需求的游客。” 村里环境美了、游客多了,村民素质高了、钱包鼓了,一条青绿底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正在边山村徐徐铺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