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7年前的今天,1905年9月2日(农历1905年8月4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 科举,是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经过考试公开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创始于隋,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科举不仅是一种中国文化,从社会管理变迁过程来看,科举制度也是一种社会智商、能力的培养、挑选、使用的社会性管理程序。 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终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 ,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但在宋代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非人道发展,科举的消极性越来越大。宋代以后,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文化创造能力每况愈下,人才一代不如一代。 如今,中国现行的教育是以高考为代表的应试教育。这种教育的最大特征就是教育资源相对紧缺,我国特别是乡村的教育资源过于薄弱,振兴乡村教育之路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