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萍乡市芦溪县宣风镇,有一个叫虹桥村的地方,境内袁河、沂水河二水相汇,是古代宣风渡口、宣风公馆等驿站设立地,虹桥村水、渡、桥资源独特,相传河岸有码头,日泊千帆,有诗云:“日有千人朝拜,夜有万盏明灯”。 虹桥村有一个奇观,短短500米不到的距离,有着横跨水面的九座桥,被誉为中国境内桥密度最大的地方。分别为虹桥老桥、新桥、浙赣铁路桥、沪昆铁路桥以及2021年新建的320国道大桥。这些桥,承载着历史的步伐,见证着岁月的变迁,联结着水路两岸,也折射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古色虹桥 虹桥是“古色”的桥。 虹桥始建于宋建炎年间,至今约900年历史,元朝时桥面被毁,明洪武大帝六年重建后水圮,正德十三年募建后圮,明万历二十三年改建石桥后又圮。现存老石桥,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副贡生易贞言重建。桥长80米、宽8米,七拱,名为永思桥,又称虹桥,这也是虹桥村地名由来。相传在清朝期间,虹桥本地有个人叫易贞言,家财万贯。有一天父亲问儿子,说家里这么多钱,你打算以后怎么用,儿子说:“这还不容易,我把钱买来黄金再把黄金打成叶子,用风车把叶子吹走”。父亲听了很生气,跟妻子说:“钱不能给儿子败光,一定要想办法把钱用到正道上,通过做有意义的事来引导孩子”。于是易贞言就出钱修缮了虹桥。这个故事被有心人记录并口口相传,体现了古人行善积德、达济天下和治家之道、教子之方的华夏哲学。 ▲烈士陵园 虹桥是“红色”的桥。虹桥是一块红色土地,彭德怀、黄公略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的工农革命军曾在此浴血奋战,涌现出一大批战斗英雄和革命先烈,虹桥村烈士陵园埋葬着35具烈士的忠骨。彭德怀曾于1929年11月、1930年秋两度亲临虹桥指挥革命战争。1930年秋,彭德怀、黄公略率部路经宣风虹桥,建立苏维埃政权,不久后红军挺进福建。红军主力离开后,土豪劣绅卷土重来,1930年冬在虹桥村山背、渡口等地,游击队与来之犯敌展开殊死搏斗,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土地、染红了河水,当地胡家组村民在虹桥下捡回了一箩筐弹壳,足见战斗之激烈。回望是一种铭记,回望是一种感恩,回望更是一种传承。红色基因始终是点亮我们精神的火炬,给我们以精神滋养和信仰的力量。为了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虹桥村因而又名为红桥村。 ▲千亩优质稻田 虹桥是“金色”的桥。虹桥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人民勤劳质朴。放眼望去,秋收时节,全村到处都是金色的稻田。规模化是现代农业的必然路径,是产业提质增效的发展规律。现代制种企业鸿稻种业于2021年落户虹桥村,该企业从事水稻育种及加工储存,填补了本地规模化水稻制种产业的空白。目前已在虹桥和周边村流转农田八千余亩用于水稻育种,2022年可实现产量两百余万斤,帮助解决当地劳动力近500人,实现增收超千万元。 ▲新农村建设点 ▲博联电气 ▲毅磁电子 虹桥是“彩色”的桥。近年来,虹桥村在工业发展、新农村建设、集体经济壮大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展,展现蓬勃向上、生机盎然的社会风貌。县工业园东区坐落于此,园区内基础设施完善,博联、毅磁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在此落户。建成了集成连片的新农村点18个,道路变得宽阔平坦,环境变得整洁卫生,实现了旧貌换新颜。夕阳西下,漫步在沂水河边彩色游步道,花香柳绿、清风鸣蝉,赏心悦目、美不胜收。天边的彩霞倒映在水中,悠闲散步的村民三三两两,绘就一幅富裕和谐美丽文明的动人彩色画卷。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浙赣、沪昆铁路桥火车呼啸而过,320国道大桥车辆奔流不息。对于虹桥村和虹桥村人来说,桥已融入历史、融入血脉、融入生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虹桥村正不断焕发新生、绽放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