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芦溪县依托康复机构、特殊学校、社会力量,强化基本抢救性康复训练、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助残志愿服务,不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打造关爱残疾未成年人工作品牌,为未成年残疾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依托康复机构,强化残疾儿童康复救助 芦溪县突出“三个精准”,坚持以康复服务为出发点,不断增强残疾人生理功能,确保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康复服务率达100%。 精准摸底,做到应救尽救。积极组织各乡镇残联对全县有康复需求的0-6岁残疾儿童进行排查、摸底、评估,符合救助条件的66名残疾儿童已全部进行基本抢救性康复训练,实现“全覆盖”。 精准安排,做到按需分配。按照残疾儿童康复训练项目,由救助对象择优选择,就近服务,救助对象都已选择自己满意的康复服务机构进行康复训练。 精准实施,做到补助到位。基本康复训练按照视力残疾儿童一次性补助2000元,听力、言语、智力、肢体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补助标准为15000元/人/年。 依托特殊学校,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且注重激励、唤醒和鼓舞。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围绕“三个坚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养成教育中。通过庆祝节日、传统文化课等教育活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文明习惯教育、安全教育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抓好友善教育,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善心、同情心;抓好孝心教育,教育孩子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抓好诚信教育,引导孩子们守时、诚信、知错就改,抓好节粮、节水、节电“三节”活动,发扬勤俭节约传统美德。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文化育人中。全面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通过阅读《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全面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努力营造文化育人的浓厚氛围。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实践活动中。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学有榜样、比有参照,见贤思齐、不断进步。每学期都要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绘画比赛”,把艺术和正确人生价值观完美融合;通过黑板报、绘画、校园文化建设等形式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每学期都组织一场“争做美德少年”活动;每年在清明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主题教育活动。 依托社会力量,强化助残服务温暖童心 志愿服务是凝聚社会合力的重要支撑,也是营造社会氛围的重要手段。芦溪县助残志愿服务队依托社会力量,联合各乡镇、各残工委成员单位在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期间开展志愿助残慰问活动;联合县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中医院等医疗康复机构不定时开展下乡鉴残办证、免费义诊活动,开展残疾预防知识宣传,对有康复需求的困难残疾儿童开展上门康复服务;联合教育、人社、司法等行业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助学、就业、法律援助等活动;联合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在各自的主题日开展残疾人文化进家庭“五个一”等主题活动;联合芦溪县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芦溪联通等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开展心理辅导、理发、义诊等志愿助残服务。截至2022年8月底,已开展各类助残志愿服务活动12场次,志愿者200多人,服务残疾人850余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