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料、设计、打磨、细雕、精雕、上漆……近日,在张佳坊乡杂溪村的一处民房中,55岁的马善明左手执刀,右手举锤,正在埋头进行木雕。作为非遗传承人,他家里摆放了几十件造型各异的雕刻作品,向记者介绍时的轻柔动作,“宠溺”的眼神,都流露出无限喜爱。 马善明的父辈都是木匠出身,从小耳濡目染的他对木制材料很熟悉,22岁时在木雕方面展现出独特的雕刻天赋。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他凭借着对木雕文化的热爱,自学雕刻知识。多年的积累,马善明在雕刻圈内小有名气,作品上千余件,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艺术大赛中获奖,其中《自得其乐》《飞天》《举杯邀月》等作品被收入《中国当代民间工艺名家名作选粹》《江西省根石艺》等书籍,更有不少作品被海内外艺术爱好者收藏。 “木雕的匠人精神,是需要把人的精气神注入其中,赋予作品灵魂,使其‘活’起来”。马善明说,他的艺术创作根源在玉皇山,33年时光都在一刀一笔中流走,期间也有不少人跟随马善明学艺,现在他们大多在广东、福建等地发展,有的还开办了自己的工厂。而马善明,决定就待在萍乡,而且是待在他艺术之路的源头——玉皇山下的杂溪村,继续寻找自己的艺术灵感。 “我经常会在山上找点枯枝朽木,捡些人家丢弃的树根回来做雕塑材料。之后我想在玉皇山下利用废弃的民居建一所根雕艺术馆。因为是玉皇山赋予了我艺术的追求和精神的支撑,玉皇山的秀丽给了我创作的灵感,我的根就在玉皇山,希望能用我的艺术创作为玉皇山的旅游开发和绿色文化添一分色,为玉皇山这朵鲜花衬插上一片小小的绿叶”。谈及未来的打算,马善明仍然是平淡的语气,但记者能从他的言语中感受到他对故乡浓浓的情愫。 |